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697139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 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 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 多,但要保证其有效性就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教学发展的有效性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与交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因素。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取决于下面四个条件:(一)活动对个体所提

2、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二)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四)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条件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共识,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效应不高。其中教学主体行为的体现度是教学发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行为动力不足:诸如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开“小差”甚至厌学;教师的教学精神状况不佳,备课上课的精力

3、与时间投入不足。另外,教学行为及环境的创设受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观念,主要体现为:(一)全面育人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结合教材来进行,而对于学术观点的影响、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方面如何落实到实处,这些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措施也欠有力;(二)教学效率观。重视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观念,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效率往往停留在空泛谈论阶段,尚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三)教学过程观。传统的教学偏重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观念现在我国教育界也有相当重视。二、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在教学过

4、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在这里必须有两点应明确:第一是科学知识和有效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但科学知识并不一定等于有效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第二是非科学知识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是无效的知识。如中小学教材中的寓言、神话故事等内容并非是科学的,但可以启迪人们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

5、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然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的数量和学生知识的增长的数量往往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总量不等于学生知识的增长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编码合理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自由出入”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6、。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思想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谁都知道教育需要说理(知识),但说理不等于教育(如正确无效的知识)。其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主要需要是知识且是有效知识的满足。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

7、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接收信息量是以“组块”为单位,要想长期记忆一个组块,最低需要显示八秒钟的时间,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应用,则一节课只能完成 420 个组块。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

8、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

9、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

10、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策略类型主要有:(一)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授型和发现型两种。讲授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向学习者系统传递知识,要求教师指定内容、提供材料、制定广深。发现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求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指导方法、促进学习。(二)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根据内容性质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可划分为直线式(按教学内容内在的

11、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阶段和步骤);分支并行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与媒体);综合式就是上述几种方式的综合。(三)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其中分为教师中心策略:是学校中普遍常见的形式;学生中心策略: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四)以教学任务和学习类型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解性、练习性、问题定向性和综合能力性策略。策略的划分主要是为研究、探讨所用,实际中必须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新策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12、即使头脑中储备了解决某个问题所具备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于是在我们面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掌握知识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设计教材教法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只有做到条件化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形成条件化的知识;结构化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排列;熟练化知识的各个方面经过练习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策略化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命题的一系列规则。这样才会有效迁移,才能成功地用以解决问题。五、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

13、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一)解决好信息的变换问题。教师备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准备将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组合,以便变换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而输出,这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解决好如何讲解及表达方式和顺序的问题。其基本要求是简化信号、合理编码。(二)解决好信息的传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来的信息,而一般认为以视觉最为有效。单一的形式不如综合传输的

14、效果好,这已是许多实验数据证明了的,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用眼接收的信息约占 85;用耳接收的信息约占 11;用鼻子闻接收的信息约占 3.5;用舌头尝占 1;用手和身体接触占 1.5。显然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是能提高效率的。(三)掌握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如何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判别,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要使整个过程处于最优状态取得最优效果。教学过程的调控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第一,调控的原则掌握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

15、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平衡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处于同题、同步(即教师在全心全意地教、学生在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二、调控的方法教学反馈信息。教学反馈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的表情、眼神、动作是一般的反馈信息;而对问题的回答、讨论会、座谈会则属于高级反馈回路。测验和考核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反馈回路,但不能把考试作为一条“鞭子”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第三、调控的目的实现最优化。就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依靠教学反馈信息,采取最优的措施,进行最优的调控,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情景中要确保教学传递

16、信息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一)明确输出信息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每一堂课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要明确:学生应当从教师输出的丰富的信息中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具有哪些能力。我们认为教师输出信息的目的应有层次之分:指导性目的、粗略目的和详细目的。其次,教师输出教学信息的目的应有范围之分:认识性目的、精神运动性目的和情感性目的。区分教师输出信息的目的的层次和范围,有利于输出信息的设计和分析,因此上课之始,教师必须明确输出教学信息的目的,尽可能把课堂教学的主题转化成具体的详细目的,并且十分清楚重点放在哪里。(二)选好输出信息的突破口。输出教学信息是一门艺术,必须选好突破口,使学生从接受信息到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之间有一个好的过渡。选好突破口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突破口可以是教学课题的线索,可以是课本中某一动人的情节、环境和人物,也可以是与所教课程中某一方面有关的实例。总之,学生最感兴趣的便可选作突破口,以此带动全部教学内容的输出。(三)输出教学信息要完整有序。科学知识自身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