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681089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一 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2、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 (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 (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

3、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改变信息系统,也不涉及信息成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时

4、间,产出和劳动又将自动回复到自然增长率的水平上。因此,卢卡斯认为最好的货币政策就是固定规则的政策,它能够使政府控制的变量的随机波动程度最小,使经济偏离自然增长率路径的预期错误最小。23二 卢卡斯的岛屿模型因此,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只有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才会导致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经济波动。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波动的理解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不再将经济周期视 24 作固定的波动周期,或多个固定波动周期的组合,而将经济周期理解为多种随机冲击效应经过传导、放大和复合的结果,从而淡化了“周期”周而复始的象

5、形意义,突出了“周期”的波动性和随机性。三 简要评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带来了一场“理性预期的革命” 。首先,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理性预期假说和市场出清假设出发,推导出内生劳动供给的卢卡斯供给曲线,指出未预期的总价格水平是单个产品价格偏离预期总价格水平的总合度量,因此,卢卡斯供给曲线具有比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更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也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生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释。其次,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引发了关于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哪一个更有效的政策争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无效性定理得到了早期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第一,卢卡斯的岛屿模型虽然揭示出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是引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之

6、一。第二,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预期的失误,而将技术创新等其他外生冲击完全置于理论体系之外,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三,政策无效性定理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经验研究中几乎被全盘否定,国内大量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就表明,中国的经济运行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的“大起大落”型转向以后的“高位平缓”型转变,主要归功于成熟的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正当运用(刘树成,2007)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简记 RBC)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以及

7、朗和普洛瑟(Long and Plosser, 1983)等人的学术研究。同以往的经济周期理论有所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成因时,不仅涉及需求方面,而且还特别强调供给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索罗剩余)等外生冲击的重 25 要性。RBC 模型的微观基础是代表性行为人的跨期最优决策模型,经典 K-P 模型(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的主要思想是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导致闲暇成本上升,改变经济主体闲暇的跨期替代,从而增加就业和产量,引发经济波动等一连串内在的传导机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和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获得了所有其他周期理论都无法企及的长足进步,为理解经济

8、波动的性质和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12。一 K-P 模型的基本思想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出现以前,人们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一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用于长期趋势分量研究的“增长模型”强调三方面的来源: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资本占有率的形成和增长;基于短期波动的经济周期分量研究则沿袭了“乘数加速数”模型的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思想,强调产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重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虽然在这一时期末人们试图综合这两方面研究的发展,但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研究仍然包含在完全不同的模型之中。与传统的增长与波动互相分立的思想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将长期增长与

9、短期波动统一在同一个模型中,阐述了政府决策者为了解决短期问题而偏离正确宏观目标的做法是如何招致长期问题发生的,从而抛弃了关于长期趋势与短期循环的常规区分,将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统一在一起。这一观点首先体现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于 1977 年合著的名为规则与主观判断:最优计划的矛盾的论文里。他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从专利保护到联邦灾难援助等各项经济实践中,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央银行独立运动的激烈辩论,导致了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比如新西兰、瑞典和英国正式制定低通货膨胀率的宏观经济目标。这一观点逐步发展并凝结成为 K-P 模型(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 ,并作为一篇经典论文载

10、入宏观经济学史册。K-P 模型通过建立一个完全竞争的、具有理性代表性行为人跨期最优化行为的经济,对许多重要经济变量波动的测定与在实际中的观测值相当“接近” ,从而捕捉到了战后美国经济的某些重要的周期特征,比如,消费不如产出波动剧烈,而投资的波动幅度比产出要大得多等。K-P 模型表达了建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目的,是要在不考虑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解释一个具有完备市场的阿罗德布鲁世界中经济活动的总量波动。11 在 Kydland and Prescott(1982)模型中只强调在供给方面冲击的重要性,在 RBC 模型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加入了需求方面的冲击源,进而形成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冲击因素并重

11、的分析格局(Plosser, 1989) 。例如,正的技术冲击会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整个经济繁荣,这时资源紧张会引起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反时的,经济均衡的调节是一种内在机制。所以,商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波动便具有帕累托效率。所以从根本上讲,总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并不是市场协调失灵的表现,而是竞争经济中理性经济主体响应生产函数的随机运动而作出的时际资源配置的自然结果。因此,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

12、框架下,任何反周期政策都有可能降低经济福祉。经验研究同时也表明,确实存在世界经济周期,表现为各国宏观经济之间很强的共动性(Backus and Kehoe, 199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逐渐向开放经济拓展,在这个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有 Backus, Kehoe andKydland(1992, 1993, 1994) 、Mendoza(1991, 1995) 、Stockman and Tesa(r1995) 、Kehoe and Perri(2002)等。这类模型成功解释了一些世界经济周期的经验事实,如开放经济的储蓄与投资是正相关的(Baxter and Crucini, 19

13、93) ;贸易余额是逆周期的以及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是正相关的(Backus, Kehoe andKydland, 1994) 。然而这些模型难以解释以下三个经验事实:其一是消费产出反常(consumption-output anomaly) ,即开放经济 RBC 模型预测各国消费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产量的相关性,这与事实不符;其二是投资就业反常(investment-employment anomaly) ,即国家间投资和就业在实际经济中是正相关的,而模型所预测的结果缺失高度负相关;其三是相对价格反常(relative priceanomaly) ,即贸易条件比 RBC 模型所显示的更易于变动,并

14、具有更强的持续性。这三种反常构成了开放经济 RBC 模型拓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入货币因素、能源价格冲击、偏好冲击和不完备的资本市场等,但很难在一个模型中同时解决上述三种反常(Kose and Riezman, 2001) ,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28当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已在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以及资产定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早期的基本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相比,扩展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考虑了更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验事实,使得这类模型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因而,政府干预可能是合意的。三 简要评论如果按照曼昆和罗默(Mankiw and Romer, 1

15、991)提供的划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标准,即考察各种理论学派对于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 古典两分法失效了吗?也就是说,诸如货币供给之类的名义变量的波动影响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的波动吗? 经济具有重要的非瓦尔拉斯特征吗?对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刚性之类的考虑是否具有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那么,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恰好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因强调技术扰动和完全市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而另一方面,主张价格黏性为其核心概念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对这两个问题持肯定的态度。实际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宏观经济理论谱系中的位置是十分极端的,是对典的还原,因此通常也

16、被冠以“超古典” (super-classic)之名,从这个意义上讲,RBC 模型的拓展和修正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不断向新凯恩斯主义靠拢的动态调整过程。那么这个调整过程的动力何在?从基本 RBC 模型的内在传导机制看,正如前文所述,劳动的跨期替代是冲击传播的主要放大机制,但这个波动的放大机制显然是不充分的,微观实证结果只能支持劳动的跨期弹性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因而可以说,对波动放大机制的探索是 RBC 模型不断拓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与此同时,RBC 模型远离现实的完全竞争假设也是备受责难的重阵之一,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包容了更多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和非均衡市场等非瓦尔拉斯的内容。但值得评论的是,新凯恩斯主义在模型中引入货币因素后所能解释的经济现象,未必就不能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模型中实现(Wen, 2004) 。因此,对 RBC 模型的拓展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引入更多的解释变量,而是要通过修正模型以丰富解释变量和参数的理论涵义16。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80 年代以后跨入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