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681072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随感读书随感 捡尽寒枝不肯栖捡尽寒枝不肯栖苏东坡在我心里一直都是旷达乐观的,这世界在他眼里没什么是值得挂心的。即使略有为难,只要能够享受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就够了,从未见过他孤独凄苦的模样。可是就有这样一首词,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苏东坡。在这首词里,他跌入凡尘,变成像你我一样会难过、伤心的,还有一点自怜味道的普通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缺月”即为残缺的月亮, “疏桐”也代表着不圆满,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稀疏疏的梧桐树上,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作者的心里颇不平静,即使在白天,刚刚带着全家人参加完一天的劳动。此时

2、,大家都睡了。东坡悄悄披上衣服,走出家门,身形缥缈如离群的大雁。我猛然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开头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听着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走出家门。同样的孤寂,热闹都是别人的,自己却什么也没有。 “幽人”一指隐居的人,一指幽居独处的人。除了在这首词里,东坡出现“幽人”以外,在另一首诗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也有“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一句。 “幽人”自含孤独之意,但这份孤独源于知音难觅,自愿独处。词中意象“幽人”和“孤鸿”都有孤高之意,一个是仕途不顺,一个是离群索居。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

3、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阕,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中被“惊起”的究竟是谁?是“孤鸿”这是作者自己。又是被什么“惊起”?若惊起的是孤鸿,那惊起它的必定是离群的危险,它此时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若惊起的是幽人,那惊起他的可能是此时的寂寞和孤独,被贬谪的抑郁和无人理解的苦闷。孤鸿不愿意随便在某一个枝头上停靠,宁愿在水里的小洲上歇息。作者托物言志,借孤鸿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

4、的心理活动。苏东坡的这种不将就、不流俗的态度源自于他内心的坚持和极高雅的艺术品味。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一句。达到这样境界的人能明确分辨出什么是内,什么是外;什么是物,什么是“我” ;什么是荣耀,什么是耻辱。他不会把别人心中的自己和自己心中的自己弄混,他也明确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因此,不流俗,不跟风,不将就,不攀附。既不会把别人的吹捧当做荣耀,也不会把别人的轻视当做羞辱。东坡虽然在这首词里流露出痛苦和孤寂,却让喜欢他的我们更感受到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做人的品味,欣赏之余更不免多心疼他几分。苏东坡在我心里一直都是旷达乐观的,这世界在他眼里没什么是值得挂心的。即使略有为难,

5、只要能够享受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就够了,从未见过他孤独凄苦的模样。可是就有这样一首词,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苏东坡。在这首词里,他跌入凡尘,变成像你我一样会难过、伤心的,还有一点自怜味道的普通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缺月”即为残缺的月亮, “疏桐”也代表着不圆满,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稀疏疏的梧桐树上,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作者的心里颇不平静,即使在白天,刚刚带着全家人参加完一天的劳动。此时,大家都睡了。东坡悄悄披上衣服,走出家门,身形缥缈如离群的大雁。我猛然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开头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6、 。听着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走出家门。同样的孤寂,热闹都是别人的,自己却什么也没有。 “幽人”一指隐居的人,一指幽居独处的人。除了在这首词里,东坡出现“幽人”以外,在另一首诗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也有“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一句。 “幽人”自含孤独之意,但这份孤独源于知音难觅,自愿独处。词中意象“幽人”和“孤鸿”都有孤高之意,一个是仕途不顺,一个是离群索居。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

7、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阕,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中被“惊起”的究竟是谁?是“孤鸿”这是作者自己。又是被什么“惊起”?若惊起的是孤鸿,那惊起它的必定是离群的危险,它此时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若惊起的是幽人,那惊起他的可能是此时的寂寞和孤独,被贬谪的抑郁和无人理解的苦闷。孤鸿不愿意随便在某一个枝头上停靠,宁愿在水里的小洲上歇息。作者托物言志,借孤鸿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理活动。苏东坡的这种不将就、不流俗的态度源自于他内心的坚持和极高雅的艺术品味。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8、一句。达到这样境界的人能明确分辨出什么是内,什么是外;什么是物,什么是“我” ;什么是荣耀,什么是耻辱。他不会把别人心中的自己和自己心中的自己弄混,他也明确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因此,不流俗,不跟风,不将就,不攀附。既不会把别人的吹捧当做荣耀,也不会把别人的轻视当做羞辱。东坡虽然在这首词里流露出痛苦和孤寂,却让喜欢他的我们更感受到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做人的品味,欣赏之余更不免多心疼他几分。苏东坡在我心里一直都是旷达乐观的,这世界在他眼里没什么是值得挂心的。即使略有为难,只要能够享受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就够了,从未见过他孤独凄苦的模样。可是就有这样一首词,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苏东坡。在这首词里,他

9、跌入凡尘,变成像你我一样会难过、伤心的,还有一点自怜味道的普通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缺月”即为残缺的月亮, “疏桐”也代表着不圆满,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稀疏疏的梧桐树上,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作者的心里颇不平静,即使在白天,刚刚带着全家人参加完一天的劳动。此时,大家都睡了。东坡悄悄披上衣服,走出家门,身形缥缈如离群的大雁。我猛然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开头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听着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走出家门。同样的孤寂,热闹都是别人的,自己却什么也没有。 “幽人”一指隐居的

10、人,一指幽居独处的人。除了在这首词里,东坡出现“幽人”以外,在另一首诗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也有“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一句。 “幽人”自含孤独之意,但这份孤独源于知音难觅,自愿独处。词中意象“幽人”和“孤鸿”都有孤高之意,一个是仕途不顺,一个是离群索居。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阕,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11、省”中被“惊起”的究竟是谁?是“孤鸿”这是作者自己。又是被什么“惊起”?若惊起的是孤鸿,那惊起它的必定是离群的危险,它此时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若惊起的是幽人,那惊起他的可能是此时的寂寞和孤独,被贬谪的抑郁和无人理解的苦闷。孤鸿不愿意随便在某一个枝头上停靠,宁愿在水里的小洲上歇息。作者托物言志,借孤鸿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理活动。苏东坡的这种不将就、不流俗的态度源自于他内心的坚持和极高雅的艺术品味。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一句。达到这样境界的人能明确分辨出什么是内,什么是外;什么是物,什么是“我” ;什么是荣耀,什么是耻辱。他不会把别人心中的自己和自己心中的自己弄混,他也明确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因此,不流俗,不跟风,不将就,不攀附。既不会把别人的吹捧当做荣耀,也不会把别人的轻视当做羞辱。东坡虽然在这首词里流露出痛苦和孤寂,却让喜欢他的我们更感受到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做人的品味,欣赏之余更不免多心疼他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