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人类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663021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化的人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化的人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化的人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化的人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化的人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化的人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化的人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化的人类 就脱离了自然了 就变成了无源之水了 成就人与天地自然的巨大冲突和矛盾成就了狂妄和自私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古典刑事学派 费尔巴哈(18041872 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 学家。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 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 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 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 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 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 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在

2、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 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 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 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 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它发展成为 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还有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刑事学派。黑格尔 黑格尔学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黑格尔晚年的讲课,吸引了许多学生,逐渐形成黑格尔学派 黑格尔 1770 年 8 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 年,3

3、0 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 拿大学,直到 1829 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 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 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 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 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 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 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 述绝对精神

4、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 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 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 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 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 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

5、是在不断地运动、 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 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 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 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 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 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讲唯物主义,但是是不彻底的和机械的 唯物主义,有历史局限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

6、提纲。马恩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3- 6 页。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 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 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 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 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 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

7、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 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 “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 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 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 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 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 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

8、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 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 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 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 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 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 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 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 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 受客体作用的、受

9、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 ,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 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 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 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 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

10、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 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 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 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 上的准备。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其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长远的 立足点和生长点。这一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的重要文章以其短小精悍的陈述和论证为我们打开了 一个关于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广阔视角。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 意志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了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基石,一百多年以来

11、在 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一直收到了极大的关注。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的讨论在学术届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马克 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所坚持的唯物论、实践观、宗教观等问题 是如何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读的。 一、对于新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思考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 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结果竟是和唯物 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 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从以

12、上文字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以前的唯物主义都只是要么从客体的或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要么像唯心主义一样那样去发展所谓的实践,得出来的结果自 然也不是唯物主义本身所真正需要的。而马克思认为唯物主义必须去人的感性 出发,从主观出发去理解实践,这样得出来的唯物主义观点才能是真正意义上 从实践当中得来的,才能说明相应的唯物主义哲学和政治学当中一些问题。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 类社会或者社会化了的人类。马克思基于以上想法提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唯物主义哲学史上一 次真正的革命,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二、实践的观点在认识当中的重要性如果综观关于费尔巴

13、哈的提纲的话,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很明显的 特点就是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 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批 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 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 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 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

14、 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不是单独的、被动的、消极 的孤立存在的,而外在的客体也并不是独立于人的世界孤独存在的。认为人是 具有很大的能动性的,外界的对象是人感性活动的对象,人通过观察是能够感 知和认识的。因而认识活动既不是被客观实体所无条件的被动控制的,人是能 够在实践当中培养起自己的认识从而把握自己的活动的,同时,人的主观世界 不单纯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直接反应,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外界形成的一种 认识内化并主动选择的过程,再次,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蹴而就,而 是一个较为负责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5、者有这样才能 从认识的外表到认识的本质。总之,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实践是统领一切的必须条件,离开了实践 空谈所有的问题都只是空想,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必须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 观点,不论是处于理论上的论证还是处于客观上的需要都是不可或缺的。三、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 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 它的世俗基础。但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 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马克思是出于实践的观点对费 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思考的,从而认为他的抽象人性论并由此导致的抽象宗

16、教 观。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人的本质并 不是但个人所困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 他认为费尔巴哈得出的是一种抽象的个人的孤立的人类个体,同时将这种“类” 理解为了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究其根本,马克思是从他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去思考和阐释他对费 尔巴哈的宗教观认识的,这样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与费的结论有了很大的不同, 因为两种不同论证和思考方式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这从源头上决定了这种差 别。四、马克思对哲学在社会领域里的期望马克思思在文章的最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这个表示当中我们能够深切的觉察到马克思想要表达 的一种期望,那就是他认为不管我们在这一领域当中究竟研究了些什么,我们 的终究目标都是要去改变我们这个社会当中不足的事物,从而达到我们期望当 中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或是状态,而从当前的哲学发展来看,跟这个期望实现 的目标比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