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649595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加法 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附设教学设计(附设 计意图)计意图)【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P56-57 例题及 P58 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

2、构建知识。同时也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得渗透和铺垫。【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入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加法运算律。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以前我们进行过许多加法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学习加法,去探求加法中的其他秘密。2多媒体出示例题情境图,

3、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3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4.总结:我们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进行过好多加法计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学生观察例题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指名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

4、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5、) ,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我们用 a 来表示第一个加数,b 来表示第二个加数,这些算式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b+a【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三、探索加法结合律1、提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方法的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这两道算式结果

6、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指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两个算式中相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相加。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2.出示下面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30+10)+5030+(10+50) (27+23)+4727+(23+47)讨论: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c=a+(b+c

7、)提问:这里的 a 表示什么?b 表示什么 c 表示什么?(a+b)+c 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概括出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的结合律。】四、巩固运用运算律1、做第 58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填写,并说说每题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后,要让他们说说这样填应用了加法的哪条运算律。3、做“想想做做”第 4 题。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比较每组中

8、的两题,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4、做“想想做做”第 5 题。练习后让学生思考:这种形式的练习有什么作用?从而为后面学习简便计算作准备。【设计意图 :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总结全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同学们能一起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吗?六、 板书设计: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28+1717+28 (28+17)+2328+(17+23)a+b=b+a (a+b)+c=a+(b+c)【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P56-57 例题及 P58 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加法的交换

9、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同时也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得渗透和铺垫。【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入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加法运算律。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

10、能力,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以前我们进行过许多加法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学习加法,去探求加法中的其他秘密。2多媒体出示例题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3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4.总结:我们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进

11、行过好多加法计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学生观察例题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指名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你能照样子说出

12、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我们用 a 来表示第一个加数,b 来表示第二个加数,这些算式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b+a【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13、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三、探索加法结合律1、提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方法的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指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两个算式中相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

14、相加。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2.出示下面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30+10)+5030+(10+50) (27+23)+4727+(23+47)讨论: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c=a+(b+c)提问:这里的 a 表示什么?b 表示什么 c 表示什么?(a+b)+c 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

15、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概括出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的结合律。】四、巩固运用运算律1、做第 58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填写,并说说每题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后,要让他们说说这样填应用了加法的哪条运算律。3、做“想想做做”第 4 题。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比较每组中的两题,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4、做“想想做做”第 5 题。练习后让学生思考:这种形式的练习有什么作用?从而为后面学习简便计算作准备。【设计意图 :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

16、知识。 】五、总结全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同学们能一起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吗?六、 板书设计: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28+1717+28 (28+17)+2328+(17+23)a+b=b+a (a+b)+c=a+(b+c)【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P56-57 例题及 P58 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同时也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得渗透和铺垫。【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入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