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64005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 13 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1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 2600 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

2、“四补贴” (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二)农产品品种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1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三、农业、农村经济

3、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 13 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 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 13 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 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 7 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 60%以上。农产品产

4、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

5、30 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一)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 95%以上,80% 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 85%以上的村在 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 72%的镇实施集中

6、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 1.5 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 1.9 万所乡镇卫生院,为 1.2 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 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 86%的县,惠及 7.3 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 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六、农

7、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一)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各地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化和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新亮点。 (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乡

8、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依托,加快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水平由 1978 年的 17.9%提高到 2007 年的 44.9%。七、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一)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二)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

9、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流动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劳动力 1.3 亿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 27.5%。其中,男劳动力 8434 万人,占 64%;女劳动力 4747 万人,占36%。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21-40 岁占 6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 19.2%,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 13.8%,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 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 49.3%。二是外出务工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 2.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 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 40.5%。三是外出打工的模式发生转变。改革初期,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或者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打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外出打工出现新迹象,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