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 雨 巷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639836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件 雨     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课件 雨     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课件 雨     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课件 雨     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课件 雨     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件 雨 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件 雨 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 巷执教:绍兴市第一中学 谢 澹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雨巷,作者(生答:戴 望舒),请同学把课本翻到20页,注释1,戴望舒是( 生答:现代派诗人)(师补充)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雨巷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自从有了雨巷, 戴望舒就有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们一起来感 受雨巷的魅力。先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而投入地把这 首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轻重音。让学生通过朗读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 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 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这是对文本的第一次 发现。诗歌朗读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朗读的处理往往 关系着理解的程度。师:下面我们看看停顿有

2、没有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请 说明理由。 生1:第1诗节中的“独自彷徨”我认为应该读得紧一点 ,因为它们本身是连在一起的,只是为了表现诗歌的建 筑美才分开的。 停顿的处理反映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最初感受。 师:请你示范。 (生读第一诗节) 不仅要能感受,还要能实践。 师:读得不错。但我觉得生1读的部分也有处理得不是很 好的地方。哪里?生2:“悠长,悠长”我认为还应该读得慢一些,这样更 能突出巷子的幽深,延展到远处,见不到尽头。 师:请你示范。 (生2读得很好,赢得掌声) 生3:我觉得第2诗节中“丁香一样的颜色”三句,在“ 丁香”后应有停顿,这样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和美感。 师:请你示范。 (生3也读得

3、很好,学生叹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同学们说得好,读得也好。当然不止这么几处,我们由此发现要 表现情感的延伸绵长应读得慢些。那么,有没有应该读得快一点的地 方?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规律的总结,对学生掌握一般方法是有帮助的 。 生4:“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中的“我希望逢 着”应该快一些,表现作者冲动的希望。 (学生笑,有同学纠正“迫切的希望”) 生4:是迫切的希望。 语感的自发纠正。 师:请你示范。 (生4读,效果不是很好) 师;我也同意这句读得稍快,但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在“我希望”后 面稍作停顿,把“逢着一个”连读,大家试试看,效果如何? (全体学生自由读,效果很好,纷

4、纷会心点头) 一次成功的朗读实践胜于许多抽象的理由。生5:第4诗节“又投出”这个词也要快些,因为是瞬间行 为。 生6:“走近,走近”,两个“走近”之间应稍快,因为 姑娘的身影离我越来越近了。 师:身影越来越近快读,那么身影越来越远则应 生(全体):慢读。 生(部分):所以后面“远了,远了”要读得慢。 师:不错,不错。请你示范“远”和“静”这两句。(生 6示范读) 找到相同或相反的因素迁移。师:停顿我们讲到这里,其他句子大家可以继续研究。下 面我们来看轻重音。生1读的情况大家可能忘了,我请一个 同学以第1诗节为例,给我们示范一下你的轻重音处理。 声音是稍纵即逝的,与其让学生拼命去追忆逝去的印 象

5、,不如重新给他新的刺激。(生7读第1诗节)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的轻重音处理及原因。 生7:重音在“彷徨”和“希望”这两个词。前一个词写出了诗 人内心的哀愁,后一个词比较明朗,是我的渴望。轻音在 第二个“悠长”上,因为一重一轻再加上停顿更能显出深远 的小巷。还有“寂寥”一词,比“悠长”更寥落了,所以轻读 。 师:我们由此发现,表现强烈情感应重读,表现委婉心情 应轻读。 规律性方法。接下来我们按照刚才讨论所得,集体读一读这首诗。 (师生共读,效果较好) 师:请同学在课外继续朗读。下面我们来听听乔榛老师的配 乐朗读。在听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沉下心去,待会告诉我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名家朗读的延迟出现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 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水平。 (播放乔榛朗读磁带。出示课件:当与戴望舒交谈的时候, 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感受到了什么?)师:请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可以仅仅是一个碎片,一个词语,一个句子 ;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场景,一个语段。 这首诗意境朦胧,适合想象。在想象中拒绝一切理性因素的干扰, 想得越具体越好。学生的想象或感受可能并不系统化,甚至不构成句子 。但往往一个词语、一个碎片却也能准确地传达他们的意思。从某种程 度上来说,碎片的组合构成一种更为深远和复杂的意义。充分感受、适 当领

7、悟。关注过程的存在,促进体验的深化。允许幼稚和浅薄。给学生 发现的快乐。 生8:我闭上眼睛,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雨景。雨中,一个紧锁眉头的少女 一袭白色,手中撑着一顶透明伞在一条古老的雨巷漫步。很奇怪我没有 看到那个男子。我听到,雨的声音,动听而又伤感的旋律。心 的呼唤。很美,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了。相信每一个同学和老师都一 定感受到了这种意境,这种美。 省略号处:断断续续中满含情感的张力。有时候,无法言说是美的 真实境界,是活的真实的课堂。 (师生笑)师:我们同学的意思是这种美已到了极致,简直是难以言传,这也是文学的 一种境界。好,刚刚同学讲了她“看到”的景物,但有一样似乎与诗歌不符 。 生9(突然

8、站起,急切地):她没撑伞。 错误是课堂深入的催化剂。 生(部分):撑了。(师;哪里?) 生(集体):“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师:生9看到了吧,那姑娘也撑着伞的,那么哪里与诗歌不符呢? 生(全体):透明伞应该是油纸伞。 生8(小声嘀咕):我觉得油纸伞不美,好土。 生10:我认为在那样一种雨境和心境中,油纸伞更富有诗意,有一种古典美 ,在雨巷中显得更协调,而且使人联想到忧郁,相反透明伞给人的感觉是清 新、活泼,具有现代色彩。 油纸伞和透明伞的比较是对诗歌意境非常重要的一次探讨。学生的感受 是纯粹主观的,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出发,带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 。如果刚才的想象是排斥理性的

9、,那么现在对意境的把握则要教会学生理性 的评价和取舍。师:大家看到过油纸伞吗? 生(部分):没有(露出渴望了解的眼神) 师:油纸伞的颜色一般是昏黄的,像蜡烛微弱的光晕,在雨中有一种特 别的光泽。 生8:啊?那很美,很美,就油纸伞好了。(生笑) 师;不要透明伞了?确实,一个女子撑着透明伞在雨中那叫散步,而一 个女子撑着油纸伞在雨中,那就是 生(全体):彷徨,彳亍 强化。 生11:我感觉到了诗人的气息,他孤独地在小巷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般 的姑娘,事实上确实逢着了。 生(部分):那姑娘并没有真正出现,是个想象中的人物。 生11:哦。我是说就算“他”真正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他”也不 敢真正去接触,与她交流,这个女子只是有远而近,静默地撑伞而行。 “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罢了,可见我内心世界的矛盾。雨中的姑娘 是忧愁的,而矛盾的我更是忧愁的。 营造美、感受美。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矛盾者“我”的形象,还有其他同学愿意谈一谈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