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631730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8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滑稽戏n 制作人 何林涛 学号 02114018 班级 中文2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5.6.201课件纲要n 一,选择滑稽戏作为作业的原因二,滑稽戏简介三,历史沿革四,艺术特点五,音乐曲调六,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七,角色行当八,滑稽戏的舞台动作九,著名的滑稽戏的剧目十,剧作中的图片十一,滑稽戏的传播方式十二,参考文献介绍课件的提纲如下:2滑稽戏滑稽戏选择滑稽戏作为作业的原因本来,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完成本地剧种的介绍和展示 。我却选择了滑稽戏而非川剧,并不是我对老师的要求置之若惘 ,而实在另有深因:一,我很早就接触了滑稽戏,由于经常观看揣 摩,着实感受到其诙谐幽默的风格,体验到其灵活

2、多变的形式, 而其南腔北调,杂用方言和表夸张的演更是使之具有相当的戏剧 魅力。二,滑稽戏不噱,观众不爱看;既要发噱,又不庸俗,真正 做到这两点也很难。尤其是其它许多的表演形式走向市场后,为 了逗人发噱,常常会出现庸俗的搞笑。而滑稽戏在很多时候都避 免了这一点,并且观众捧腹之余却留下了回味。这些都使得我对 滑稽戏偏爱有加。于是我选择了这一课题,并给出了选择的理由 ,希望老师理解!3滑稽戏简介滑稽戏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 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 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 ,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滑稽戏擅演喜剧和闹剧,以引人发笑

3、为艺术特色,讲 究情节滑稽、表演夸张,剧中人物杂用各地方言,音乐唱 腔无本剧种特有的曲调。它从喜剧性的要求出发,对戏曲 、曲艺、民歌小调、中外音乐都可以兼收并用,原有剧目 大多取材于民间笑话、社会新闻,或改编的文明戏剧目。 4历史沿革之一(滑稽戏的起源 和形成n滑稽戏是由曲艺“滑稽”(也叫“独角戏”)发展而成的。 n“滑稽”,脱胎于文明戏的滑稽表演和江南民间说唱“小热昏”等 ,1921年文明戏演员王无能在上海的一次堂会中,表演了单 口的滑稽节目,受到欢迎,不久便挂牌演出,初名“独角戏”, 后称“滑稽”。接着有江笑笑、刘春山等崛起,三人风格各异, 有“滑稽三大家”之称。 n形成于二十世纪初的滑稽

4、,以引人发笑为主要艺术手段,一 个或二至三四人一档,杂用各地方言和各种戏曲、曲艺的唱 调,以及民间小调、流行歌曲来说唱笑话故事,盛行于20年 代至40年代初,当时在上海各游乐场、电台播音和堂会等地 演出,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也常有流动演出。这种以“ 独角戏”形式表演的“滑稽”至今仍有演出。 5历史沿革之二(滑稽戏的发展 )n30年代的上海,滑稽演员队伍不断扩大,演出形式 已经由单人发展为“双档”和“多档”。 n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公共租界和 控制法租界,游乐场营业萧条,一些独角戏艺人和 文明戏演员纷纷组织滑稽剧团,逐步取代渐趋没落 的文明戏。当时被后人誉为“滑稽三大家”之

5、一的江 笑笑、鲍乐乐、杨天笑、赵宝山等滑稽演员联合文 明戏演员,吸收文明戏的分幕分场编剧方法,加强 人物刻画,在苏州把曾以“大会串”方式演出的一 碗饭,改编为第一个滑稽整本大戏,到苏州试演 。此剧讥讽囤积居奇的米老板,同情衣食无着的饥 民,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这是由“滑稽”发展为滑 稽戏的第一个剧目,从此,滑稽戏便开始成了颇有 影响的戏曲剧种。6历史沿革之三(滑稽戏举重的确 立)n “大会串”的方式过去就曾经有过,即由若 干个艺人拼成一台,用一出简单的情节串连 起来,各人表演自己的拿手活儿。随后,杨 天笑、赵宝山等人携一碗饭,挂牌天宝 剧团,继续在沪宁线各城市流动演出。以后 ,江笑笑及其搭档鲍

6、乐乐回沪另外组织了笑 笑剧团,相继演出新编剧目荒乎其唐及 根据滑稽传统曲目改编的瞎子借雨伞、 火烧豆腐店等。滑稽戏作为一个剧种的 地位开始确立。 7历史沿革之四(滑稽戏的一个 重要的旁支)n在滑稽戏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旁支 :文明戏中有一类短剧,俗称“等客戏”,大 多用作正戏前的加演。这类短剧或是完整地 表演一个滑稽小故事,或从大戏中抽出一段 作变形处理,成为一个小型闹剧,它们在单 独演出时,称为“趣剧”、“笑剧”,有时也在 报纸广告中作“滑稽剧”。曲艺“滑稽”阶段, 曾有一些擅演这类短剧的文明艺人参加到它 的队伍中,使“滑稽”丰富了表演(但可一人 多角)一类曲目。 8历史沿革之五(滑稽

7、戏的壮大 )n笑笑剧团成立后,滑稽戏获得大量观 众,不少“滑稽”艺人纷纷组团。这时, 文明戏正进一步衰微,那些擅演滑稽 短剧的演员,有的挑梁组成滑稽戏剧 团,有的带着自身的技巧和剧目投入 以滑稽艺人为主组成的滑稽戏剧团中 ,形成人才和剧目的大合流。滑稽戏 从文明戏继承了一笔遗产,壮大了自 己。9历史沿革之六(40年代的剧团和 剧目)40年代,除笑笑剧团、天宝剧团外,还出现了一批滑稽戏 剧团,如华亭团、筱快乐剧团等。但多数剧团组合自由、 松散,演员的流动性很大。 这一时期的上演剧目,题材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取 材于民间笑话和民间故事,如瞎子借雨伞、火烧豆 腐店、阿福上生意、明伦堂、王小毛、

8、钱笃笤求雨等;一类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妈妈不要哭 、王先生、小山东到上海等。某些剧目就整个 剧种来看,也还存在许多不足,艺术品位不高,往往片面 追求低级庸俗的噱头;剧目题材比较狭窄,思想性、艺术 性过硬的为数甚少。 10历史沿革之七(50年代的滑稽戏)n50年代末,经过整顿和调整,合并组成了“ 蜜蜂”、“大公”、“大众”、“海燕”四个有一定规 模和组织较健全的剧团。 n在50年代初以后的整顿和调整中,滑稽戏开 始出现一些既有严肃思想内容,又有剧种特 殊风采的剧目,如蜜蜂滑稽剧团编创的小 儿科;大众滑稽剧团根据马浪荡衍化 ,编成的三毛学生意。 n然而,在1956年的下半年,“济公戏”和“阿飞 戏”

9、的先后出现,使滑稽戏的正确发展进程 停顿下来,甚至出现倒退。11历史沿革之八(60年代的健康发展 )n60年代初,经过一个短暂时期的调整,滑稽戏恢复了健康发展的势 头,具体表现为一批思想境界较高、风格新颖、喜剧性强的剧目展 现在舞台上,同时也出现与之相一致的表演风格。 n大公滑稽剧团根据独角戏改编成的七十二家房客,以新的观点 重新处理旧社会市民生活题材,达到了新的深度。此外如样样管 、糊涂爷娘(拍成影片后改名如此爹娘)以及根据鲁迅 同名小说改编的阿Q正传等也获得了成功。 n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前身是蜜蜂滑稽剧团)创作的满园 春色、笑着向昨天告别、一千一天等,不仅标志着滑稽 戏戏剧文学的新

10、水平,而且姚慕双、周柏春、朱翔飞、袁一灵等著 名演员通过这些剧目的演出,使自己的表演更趋完善。 n“文革”前的十余年中,从国外著名喜剧改编为滑稽戏的作品有活菩 萨、一仆二主、新官上任;移植其它剧种的剧目有根据 同名话剧改编的升官图、西望长安、根据闽剧炼印改 编的苏州两公差,根据同名越剧改编的王老虎抢亲,根据 川剧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改编的活神仙吃喜酒等。 12历史沿革之九(文革和文革后的 滑稽戏)n“文革”中,滑稽戏作为剧种被取消,各剧团均被解散或停止活 动。 n“文革”后,剧种得以恢复,先后成立了上海曲艺剧团、人民滑 稽剧团、青艺滑稽剧团。此外,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上海市 青年宫,都有坚持常年活动

11、的业余滑稽剧团;各区、县、局 系统,经常演出滑稽戏的业余剧团有二十余个。这些业余剧 团具有一定的创作和表演水平。其中,上海曲艺剧团创作演 出的出色的答案,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 部颁发的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随后创作演出的性命 交关,获上海市1979年的创作演出奖。文化部和中国剧协 举办的1981年优秀剧本评奖活动中,上海曲艺剧团创作的 路灯下的宝贝获奖。1981年底,上海市首届戏剧节期间, 从三个专业滑稽剧团和一个业余滑稽剧团选拔了五个大型滑 稽戏参加演出,评选结果,五个戏共获演出、剧本、导演、 演员、舞美等各项奖十个。经滑稽戏编导和演出人员的努力 ,终于使这个剧种的上座率在上海

12、的各剧种中占首位。 13艺术特点n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角戏的“九腔十八调” 。它的表演,是以独角戏、相声等曲艺的表 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 n作为“笑的戏剧”,滑稽戏专演喜剧和闹剧, 以引起观众发笑为主要艺术特征,因此它的 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产生笑(“噱头”)服 务的,它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也 必然有许多明显的表演特点: 14艺术特点之一n情节滑稽,手法特殊。艺人把特殊的喜剧结构手法 称之为“套子”。套子有来自文明戏和独角戏,有借 鉴于中外著名喜剧作品,有吸取民间传说,有从生 活中提炼和归纳的。按照这些方法去结构情节,往 往能形成喜剧情势,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常见的 有

13、“因小失大”、“作茧自缚”、“反客为主”、“欲盖弥彰” 、“指桑骂槐”等,这些名称是据所造成的喜剧情势 ,借用成语而题名。好的滑稽戏总是运用了套子而 不显痕迹,因为它以新鲜的生活情节和生动的人物 性格感染观众,使结构的程式得到新的生命。 15艺术特点之二n南腔北调,杂用方言。滑稽戏表演,需要演员要口 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除 了以上海话作为主要舞言外,还兼用十几种地 方语言。常用的方言有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 浦东话、崇明话、常熟话、苏州话、无锡话、常州 话、山东话、苏北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 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 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戏剧的

14、需要讲说英语、日语 等。方言的“噱头”常常制造几种方言之间的误会和 纠缠。选用方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同人物的籍贯 和性格。 16艺术特点之三n动作语言,表演夸张。滑稽戏的舞台动作没有程式 规范,但一些著名演员又大多各有特殊的、常用的 形体动作,是特别夸张的,有时简直夸张到荒谬的 程度,这些独特的形体动作,成为他们整个表演风 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7音乐曲调n滑稽戏的音乐曲调没有自己剧种的“基本调” ,它主要是广泛选用其它戏曲和曲艺的唱腔 曲调,或来自民歌、民俗小调及中外歌曲等 ,选用原则大体根据剧中人讲什么方言,以 及剧中人所反映的思想感情而定,不过在实 践中也逐渐确定了一些适合本剧种风格特

15、色 的“常用曲调”,如苏滩赋、妈妈不要 哭、小鼓调、青年曲等。 18音乐曲调对演员的要求n音乐曲调的特殊性要求:演员要会多种戏曲唱腔、 常用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n而且还要学会各种流派唱腔。19角色行当n滑稽戏继承了文明戏的角色行当,分老生、小生、 老旦、花旦、滑稽五大行。 n老生中的“言论正生”原为剧中核心角色,故称“四庭 柱一正梁”之“正梁”。1930以后,滑稽戏逐步兴盛, 滑稽上升为主行,反成为“正梁”,直沿袭至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国后。 20滑稽分“马褂”、“马夹(甲)”二种 :n马褂滑稽演穿长袍马褂角色,这类角色要求幽默、 风趣,说、噱、逗、唱俱佳。 n马夹滑稽统称“小滑稽”,演书僮、仆

16、人、忤作、掌 礼、亻堂 倌、杂耍等,以及非袍子马褂角色,这类 角色要求造型奇特,动作夸张,能唱各种曲调,善 讲各地方言。尤其早期演幕表戏,须有即兴创造的 本领,起到烘托剧情、陪衬主要人物的作用,如 钱笃笤求雨的吴县知县(小苏州),在“军师府” 教礼节一场,钱笃笤的笑料全靠他衬托而得。n 1946年后,由于演现代戏和洋装戏,冲破了马褂、 马夹滑稽之别,有些戏都由马夹滑稽担任。如三 毛学生意的三毛,七十二家房客的三六九等 。21滑稽演员的看家戏和特色n滑稽演员的看家戏和特色,即所谓“冷面滑稽”、“呆 派滑稽”、“幽默滑稽”、“潮流滑稽”、“时代滑稽”、“孩 儿滑稽”、“能派滑稽”、“歌唱滑稽”、“北方滑稽”、“老牌滑稽”。 22老生n滑稽老生在戏中占重要位置,扮演角 色范围很广,要求生活丰富,知识面 广,唱做俱佳,幽默风趣。23小生n滑稽小生演诙谐又憨直、愚蠢又滑头的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