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9623735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名人读书名言2.-名人读书经验3-名人读书故事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中国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 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外国 赫尔岑 1、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

3、有什么鉴别力 3、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 ,它都不会抛弃你 4、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 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 岗人的命令 5、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叔本华 1、 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 2、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 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3、 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4、 坏书是灵魂

4、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 5、 没有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这样 的书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 沁人心脾。 6、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 终将消失殆尽。 名人读书经验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 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 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 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

5、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 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 ;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 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 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 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 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 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

6、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 ,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 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 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 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 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 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 学习的效率。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

7、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 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 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 ,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 视的书。” 爱因斯坦读书法: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 总、二分、三合”读书法。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 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 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 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 的句段进

8、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 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三合: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 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 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 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 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 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名人读书故事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 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 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 圆

9、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 能安心读书了。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 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 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 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 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 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

10、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 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 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 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 !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 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 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 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 ,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 察

11、,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 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 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 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 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 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 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 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

12、都学舍读书。白天、深夜都认真 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 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 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 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 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 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 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 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 水平,那样高了。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 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 ,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脾 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