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61782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十八课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 、 教 材 分 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主题下的一篇游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人们游历名山大川,控访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能够开阔胸襟,愉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2、教学目标分析 根 据 新 课 标 要 求 , 教 材 内 容 以 及 初 二 学 生 的 特 点 , 本 节 课 的 三 维 目 标 为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流畅的朗读课文。能力目标:1 感受优美的语言,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2 学习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理解海峡两岸人民心连心的情结;3、重难点分析教 学 重 点 : 感受优美的语言,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教 学 难 点 : 学习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2、语言的感知是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二 、 【 教 学 方 法 】 创 设 情 境 读 研 结 合 合 作 讨 论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2三 、 教 学 用 具 多 媒 体 课 件 导 学 案四 、 课 时 安 排 二 课 时五 、 教 学 流 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 分钟)1、 【导入】在我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欣赏一段视频,并说说你看后的最大感受。2、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那大家猜猜看这是什么地方?3、大家真聪明这就是美如画的阿里山,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跟随作家吴功正去阿里山游览一番。

4、(大屏幕展示课题及阿里山简介,教学目标)4、设疑自探:依据课文内容或文体知识,说出你心中的疑问?、作者的行踪是什么?、文中写到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观看自由发言个别回答思考作答据要求提出质疑调动学生积累,进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习目标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 分钟)1、自学成才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圈出文中不熟悉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或者同桌合作解决。(2) 、阿里山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 、请你说说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勾画出关键词 。2、你认识我吗。风靡( m ) 山岚(

5、ln )谛听( d ) 雄踞( j ) 鱼鳖( bi )静谧 ( m ) 一泓( hng 幢顶 chung )堪称( kn 按要求自读全文勾画出关键词句学生注音读准字音齐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注重学生双基的掌握7)3、阿里山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阿里山风光美如画” 。 4、作者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嘉义、乘森林小火车进山、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概括为:进山游山下山写法:移步换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

6、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 分钟)(一)赏美景1、这一路走来作者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4-9 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模式:_的_)【多媒体投影出图片和板书】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幽曲的路径、无边的森林、古老的神木(二)品美文美文写美景,你觉得文章中有没有用得非常精到的奇词妙句?有没有让你读来怦然心动的词句?请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个别

7、回答边读边勾画出关键词 句个别回答析出方法学生读文勾画把自己找到的说给同桌听小组合作,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1赏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循声得情”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赏析:这段

8、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赏析: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

9、遗”的效果。(三)探美情1、思考: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勾画出有没得句子班内个别交流其他同学补充批注批注自主思考个别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倾听和补充扩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1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回荡着高山青的旋律,它传达着一种什么情感?共同期盼祖国的统一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 分钟)巩固深化阿里上的风光惹人醉,喜爱赞美之情一定充盈你心

10、,不吐不快,那还等什么?一吐为快吧!1、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了这么多美如画的风光,请你仿照老师的示例也来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回眸一看句句赞语传递着对阿里山的喜爱,但是我们还是要下山了,要告别那让人痴迷让人醉的仙境了。就让我们回眸一看,把阿里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把阿里山的风光永存心间吧!(学生总结课文,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风 清澈的水潭 景 宁静的林区 爱国盼统一美 幽曲的路径 赞美环保意识、画 无边的森林 生态完成拓展阅读中的相关

11、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教师巡堂辅导个别学困生,发现共同难题,集体讨论后明确答案回答、展示学习成果回忆课文完成板书完成板书培养学生能根据背景来思考、理解课文的能力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全文让学生有整体意识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学以致用1发展古老的神木 写法:移步换景 融情于景大显身手(课件展示)以美丽的龙泉河为题,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龙泉河,适当应用修辞。100 字左右。歌曲传情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我们齐声高唱高山青来表达我们美好的心愿吧!(播放视频,师生同唱)学生看图片动笔描写景物听歌曲体会真情当堂训练有利于学生方法的掌握在歌曲中体会作者的感情1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