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616409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 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 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 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 罗广泛一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 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 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 ”或“老学的各家”。 南怀瑾谈如何读懂老子南怀瑾:国学大师,知行合一。 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 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 庄周所著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 称它为南华经。 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 、经济等

2、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 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 、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 处。 这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 上,几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 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 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 光辉灿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 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 最多,这是研究老子之前,也必须了解的 一项事实。 曾仕强谈如何读懂老子曾仕强:著名东方管理专家。 道德经是高难度的、高难度的!光是 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了。 他先说不能说,然后才能说。 年纪小的时候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不高, 懂不懂无所谓,你让他背,他背就记住了 ,记住了将来到

3、了十几岁二十几岁以后, 他就会把那记住的东西吐出来,跟牛一样 吐出来。然后来嚼嚼嚼,他才有东西 可嚼嘛。熊春锦谈如何读懂老子熊春锦:当代著名道学研究与实践者。 首先得将我们的身和心调整到符合道与德 要求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之中,再来 学习和实践“道德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将 它的深刻的内涵解析出来,并且加以吸收 和转换。 学习道德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 要的是要把道德落实在一言一行之中,就 是要知行和一。 中国祖先们留给自己后代的经典,都是智 慧的结晶和天人合一的学问。 经典是人间绝学,只要诵读它们,并且长 期坚持不求甚解的“素读”,那么经典中所设 置的“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两大特殊性

4、的 教育功效,就会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 中,对任何人的心智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 张戬坤谈如何读懂老子张戬坤:中国交龙书院院长,知名儒释道研究者与实践者。 老子既是一个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而且 又是有许多不可思议之事的神秘人物。就 拿他的年龄来讲,据说他大概活了160多岁 或更长,史记记载,他不知其所终, 出了函谷关不知道走哪里去了。但有一点 ,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他是一个对“ 道”了解体悟得非常透彻的人。 他所阐述的一些内容从现在看来有好多是 不同层次的科学规律,这样讲也只是我们 现在的认识。 他所认识的层次,他所认识的世界,从整 个人类文化范围中看,达到他那个境界的 哲人是非常少的,除了

5、佛陀那样的大智慧 ,别人确实没有认识到他那么深的层次。 他所了解的一些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唯独 和佛经中的许多内容能够相关联起来。因 为“大智慧的人”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互相认 识和印证,这就是妙法莲华经中讲的 ,唯佛与佛才能知道“诸法实相”的如是本末 究竟的道理。 要认识“道”的状态和属性,就要达到老子的 那个境界和层次上的人,才能认识老子的 认识。 老子五千言的中心是描述道的存在和 认识,道的存在状态和道所体现的不同层 次的特性,成为老子研究的中心课题 。 如何认识道的“状态”和其特性,首先要从认 识的观念和认识的信息通道上突破其认识 的障碍,才能真正认识老子讲的“道”和“德” 。 认识老子的

6、障碍,来自我们不认识老 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提取信息的通道 。 我们习惯于用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衡量老子,来认 识老子,以我们所具有的状态、层次、境界、感 受、印象、知识、观念、方法来揣测老子的思维 和认识,这是我们认识观念上的错误。 认识老子、研究老子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达到老 子所处的状态,才能体察、体悟到老子的境界、 层次的感受,也才能领会到老子所讲的真实含义 。 如果只从文字、字意上理解,就犹如瞎子摸象, 聋子听乐,乱猜乱摸,那我们是无法认识老子的 。 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认识上给人们造成了一 种思维模式的框框, 即研究对象的客体和认识主 体的“天 然”分离,致使起步即乖,入手就错。 根

7、本原因是违背了宇宙本是一体,不存在主客对 立、天人分割、内外界限。 只是因人虚妄的极性观念,以“我”为参照,导致 二相分别而形成的结果。 事实上不同层次的认识,要用不同的认识方法和 不同的信息通道来达到。 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以及主客体分离的认 识方法,对我们认识物质世界表象规律的 层次是适用的,但要研究、认识更深层次 的规律和状态,尤其是能量世界和信息世 界的状态和规律,这种主客体分离的方式 就不适用了,必须用主客体合一的状态才 能认识。 不同层次要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状态 ,而且不同层次和不同状态所认识的表述 、表达也是不相同的。 老子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如何认识道和 如何表达道。 “道可道,

8、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老子一章) “故常无欲以观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一章) 道,用极性的思维和极性的语言是无法表达(可 道)的,因为道是非极性的宇宙本体,它原本是 无相的一相,不存在极性的两端对立,而我们处 于物质世界受极性观念制约的人,只具有极性的 认识和极性语言的交流,所以用我们的思维方式 和语言所认识与表达的事物,必然带有极性的烙 印而与道非极性的状态、属性相乖违,故二相认 识的结果,必然是“非常道”,“非常名”。 由此可知,用极性的言语表达(可道),用极性 的名词命名(可名),是无法认识非极性状态和 属性的。 老子

9、讲的“常有欲”和“常无欲”是作为认识主体所具 有的状态,“观其妙”和“观其徼”是讲被认识事物的 层次和境界。这里讲的“欲”不能只局限于欲望的 欲,是指用五官反映的认识状态,是讲认识的方 法和思维的方式。 当人们用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体系(有欲 )来认识事物时,这种“有欲”的状态可以认识道 所体现的外在展开和显化(徼),“而无欲”的认 识状态则可观察到道本质的存在状态及其属性( 妙)。 道所体现的外在展开和道本质的存在性状,都是 道自身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称谓(同出而异 名)。 要以不同的认识状态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认识 道内在和外在的同一(同谓之玄),而且随认识 的状态和认识的方法不同,

10、所认识的层次也不一 样。 主客体融合状态愈是同一,所认识的层次就愈深 (玄之又玄),直到人们认识了“思维认识”本身 的“认识”(知见无见,无认识的认识)时,才能 打开“众妙之门”,也才能领悟到“众妙之门”的道。 我们的语言是描述主体和客体分离层次的表达工 具,是具有时空观念认识层次上的信息交流方式 ,所以用语言只能描述主客体分离的极性认识层 次。 随着主客体的统一,认识层次的深化,用语言来 描述所认识的非极性状态就愈来愈困难了。 当认识“众妙之门”的道时,用语言的表达就无能 为力了,所以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这和佛家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是同一个意思。 所有的感官

11、反映都是人的大脑中枢处理过的信息 感受,也就是我们“有欲”认识状态所认识到的“徼” 。 眼、耳、鼻、舌、触等认识手段和提取信息的通 道,以及我们逻辑思维的方式(意识),都以主 、客体分离为其认识的根本前题。 这种认识状态的认识方法与我们感官的反映有关 ,和我们大脑的中枢处理信息的功能有关。 提取信息的通道和处理信息的功能差之毫 厘,我们对客体认识的结果就失之千里。 所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指状态和属性 ),只是我们感官系统处理所得到的不同 感受而已! 五官感觉和逻辑思维的“有欲”认识状态是我们认 识的通道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认识。 这种“有欲”的认识只能“观其徼”,不能“观其妙”, 因为我们“有

12、欲”的思维和认识功能本身是属于“徼” 的范围。故只能得到“徼”层次的现象和其认识。 所以说,人类所认识的世界,是于人类认识通道 的处理功能相关联的。“有欲”的认识状态和认识 功能是“道”在一定层次上的显化或展现。 “常无欲”与“常有欲”的认识状态和思维方式 大不一样,因为提取信息的通道有本质的 不同,它不是用五官感受和习惯思维的方 式进行,也不是在主客体分离的认识状态 下完成。 “常无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也是一种 更高层次的认识状态,它用超感官的信息 通道提取信息,而不是用五官的“有欲”方式 获得信息。 老子讲的“常无欲”的认识状态,就是“虚极静笃”的 状态,只有排除五官感觉和习惯思维的

13、意识,才 能脱离“有欲”的认识状态,才能不受“有欲”的干扰 ,也才能达到“虚极静笃”的状态。 到了“虚极静笃”的“无欲”认识状态,才能主客体合 一。处于主客体合一的认识状态,物我契合,就 能认识更深层次的存在状态和其规律。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主客体并融的状态 和清除杂念干扰的过程;是入“无欲”认识状态的 认识过程和其感受;是从“有欲”认识到“无欲”认识 的转变;是认识从“徼”到“妙”的深化。 能不能入“无欲”的认识状态,这是认识更深 层次的规律和认识老子认识的关键。 如何达到“无欲”的认识状态?如何使认识主 体和认识的对象合一?这都是研究、认识 老子的先决条件。 不能用我们常人“有欲

14、”的认识去衡量看待“ 无欲”的境界,只有达到老子所处的境界和 状态时,道的“微妙”才能“玄通”。 那种“微妙”非语言所能表达,非习惯思维所 能揣测。太深奥了,和者弥寡,于是给世 人造成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和虚玄的感觉。 由于和现代人的认识相距甚远,人们总觉 得不科学,这是境界的差异所致,是不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方向谬误使然。 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深化,会有 更多的人理解和认识老子的认识。 老子反复告诉人们,要认识“道”深不可识的 微妙,就要用另外一套认识手段和开启新 的信息通道。 人们习惯于“有欲”的认识,囿于习惯的思维 方式,这样就无法步入新的认识状态和领 悟一种全新的境界。 只有

15、达到物我相通,自性与道性融合(和 其光),形成主客体同一(同其尘)的全 新境界(玄同),在这种状态和境界中才 能真正体微观妙(用其光),达到智慧明 彻的本性恢复(复归其明)。 资料来源http:/ 一部老子,整体而言是关于“道”的论说 ,全是道的学问,更是对“道”的亲证亲历。 老子的道论可分为:道和道之德、德道、 天道、圣道、人道、悟道和驭道等几个方 面。 道和道之德是老子道论的根本;德道是老 子论道的目的;天道、圣道、人道都是道 在不同层次的显化、展现和效法;悟道和 驭道是对道的领悟、认识及其操作。 如果你能够认识到“常有欲”和“常无欲”的存 在,能够认识到人有“无欲”的通道和“有欲” 的通道,有“有欲”的认识状态和“无欲”的认 识状态,有这种认识的人就不得了了,历 史上有这种认识的人不多。资料来源http:/ 要认识老子,必须先认识老子的认识。 修道的过程,就是无欲观其妙的过程,就 是认识“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的过程。 如果达到“众妙之门”的境地,就才能真实的 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 “玄妙”。 资料来源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