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项脊轩志(新人教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9610777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项脊轩志(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三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项脊轩志(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三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项脊轩志(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三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项脊轩志(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三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项脊轩志(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项脊轩志(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项脊轩志(新人教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 真情为文的手法;2.感受文章运用朴素语言,真意自吐的特色。寒花葬志 归有光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 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乎! 【注释】魏孺人:作者的妻子。孺人,明代七品官 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爇ru:焚烧。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 外,取之食,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 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 以为笑。回想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译文】寒花婢女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 丫鬟,死于嘉靖年五月四日,埋葬在荒山上。 她服侍我却不能到老,是命运的安排吧! 寒 花刚陪

2、嫁过来时才十岁,梳着两个环形发髻, 拖着深绿色的布裙。一天天很冷,她点火煮熟 了荸荠,削了满满一瓦盆。我从外面回来,要 取荸荠吃,她端着荸荠,转过身去,不给我吃 。妻子魏孺人见了便笑话我们。妻子常常让 她靠在小桌旁边吃饭,她吃饭时, 眼眶慢慢地转动。妻子又指指我冲 她那样子发笑。 回想当时情景, 转眼又是十年了。唉,真可悲呀!渗漉l:往下渗漏。 修葺q:修补。 栏楯shn:纵横的栏杆。 偃yn仰:俯仰,这里指起居。 兀坐:端坐。 万籁:各种声音。 珊珊shn:美好的样子。 异爨cun:分灶。 呱呱:婴儿啼哭声。 阖门h:关门。 扃牖jinyu:关窗户。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 震川先生,昆山(江

3、苏昆山) 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 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 学,一生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 会试。嘉靖21年迁居于嘉定安 亭,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 达数百人。60岁时中进士,初 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 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 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 撰修世宗实录,66岁卒于 任上。归有光( 1506-1571) 归有光(1506-1571)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 一的姚鼐视其为唐宋 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 的一座桥梁。明代归有光和王慎中、唐顺之等 ,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归有光的散文继承了唐宋八大家散 文的优秀传统,内容赅简,结构精致 ,富于变化,被誉为“明文第一”。

4、他的集子里,颇有成就的是一些回忆家庭琐事 和亲情的散文,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 等,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细节,表达自 我感受,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文笔朴素自然 ,随笔点染处深情可喜。王锡爵曾这样评说归 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 ,溢于言表。”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3年(8岁) 丧母 1524年(19岁) 写项脊轩志 1528年(23岁) 娶魏氏 1533年(28岁) 丧魏氏 1535年(30岁) 娶王氏 1540年(35岁) 乡试中举,作项脊轩志补记 1551年(46岁) 丧王氏 1552年(47岁) 娶费氏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

5、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卒于留北京掌内阁制敕房任上归有光母25岁丢下3子2女辞世。父是书生,家境急 遽败落。年幼的归有光过早懂得了人世艰难,苦读不辍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 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 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 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 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 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 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

6、卒。诸儿见家 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 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 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百年老屋垣墙周庭庭阶寂寂风移影动庭有枇杷树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 见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间上百年的 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常漏下来,雨 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 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 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屋 里)就昏暗下来。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 从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 窗户,院子四周砌上矮墙,用来挡 住南边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屋 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

7、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 彩。图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室内,有 时长啸吟唱,有时安静独坐,听到自然界 各种声响;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 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十 五的夜晚,明月高悬, 照亮半截墙壁。庭中 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 ,微风吹来,花影摇 动,美丽可爱。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但 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 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外设置 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西各家的 狗相互对叫,客人得越过邻居的厨房去吃 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 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 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阁中居住过

8、。 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 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 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到轩中来过。老婆婆时 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 呱呱地哭;你母亲听见了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 孩子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我在门外一一回答。” 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 我哭起来,老婆婆也流 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 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 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 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 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 名,这孩子成

9、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 ,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 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 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 就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 声悲号啊!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 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 关着窗子在里面读书,时间长了,能 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 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 竟然没有焚毁,大概 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 吧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 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 事,有时伏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 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 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

10、 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无心修理。此 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近生病卧床,闲极无聊 之际,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 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 居住。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 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高高 矗立,枝叶繁盛,像伞盖一样了。借书满架 归有光世代书香门第,家道中落但不至于小 孙无书可读。“借”,古籍作“藉”,有荐、陈 列义。全句可理解为“陈列的书堆满书架”。另 ,中华书局出版的震川先生文集为“积书满 架”,积,存也,指室内存书摆满书架。 北向一本释为“窗户朝北。向,窗户”,这和“ 前辟四窗”相矛盾。向,本意是“朝北的窗户” ,如“塞向谨户”(诗经

11、豳风),引申有朝向 义。大约项脊轩只有朝北开的门,没有窗户。正 因为如此,才“前辟四窗”,否则,朝北已有了 窗户,朝南不必再开四窗,因项脊轩“室仅方丈”。束发 龆龀、垂髫、总角、束发、笄年:龆龀,换牙 。男子八岁龆齿;女子七岁龀齿。垂髫:古代儿童 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男女未冠、未笄时,拂发总 角,即结发,扎成像牛角的小髻。束发:古代男子 十五岁左右,把头发梳到头顶成为髻。及笄:笄, 古女子盘发用的簪子,笄礼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礼。 女子十五“及笄”,表示女子成人。 笏 朝笏或手板,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 用。双手执之以录君命,或书上奏事项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者执象笏,五品以 下不执笏;清朝废笏不用。项

12、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 散文名作,为两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亲、 祖母,补记及于发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 神护者”,悼念母亲、祖母,作于18岁;35 岁左右写补记,内容及于发妻魏氏。文章借 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 关的家庭琐事和三世变迁 ,表达了人亡物在的感慨 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 的深切怀念。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 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 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 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 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 成绝响。全文两个部分。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 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

13、祖母、母 亲。第2部分:围绕项脊 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 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 涉及人物,妻子。百年存老屋 尘泥渗漉 过午已昏 项脊轩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迁变 杂植竹木 栏楯增胜 阁子稍修葺 偃仰啸歌 万籁有声 多可喜小鸟啄食 人至不去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家道遭败落 诸父异爨 项脊轩 老妪忆慈母 儿寒欲食衰废 祖母多期待 象笏当用 多可悲轩室久苦读 扃牖辨人亡妻添故事 枇杷如盖项脊轩志名是志轩,实为志人言情。归有光的父亲是个穷书生。母家家道殷实,对 归家多有接济。先妣事略上说“孺人(母亲) 卒,母(外祖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 。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 外祖与二舅存。”

14、母亲在三十人数之中不能幸免, 年仅25岁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家境急遽败落, 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懂得了人世艰难。加上归有 光至35岁时(也就是发妻魏氏去世后两年)才中举 ,故项脊轩志字里行 间有太多的岁月沉淀。感受归有光的志趣与悲情小轩修葺,算是一喜。修葺前,“尘 泥渗漉”“过午已昏”;修葺后,“日影反照 ”“栏楯增胜”。古屋生辉,作者喜悦之情跃然 纸上。在这样的环境中“偃仰啸歌”,或“冥然 兀坐”,每有读书的独得之乐。更添“小鸟啄食 ”“明月半墙”。项脊轩昼夜都有赏心美景,而 不乏诗情画意。吾妻来归,算是二喜。作者先勾画夫妇志趣 相投情景,一句“从余问古事”,可窥他们婚后 情深意笃的生活;

15、再写妻与诸小妹的交谈,所问 “何谓阁子”,最见女儿家好奇、温婉态度,全 没有嫌贫之意。作者用极简的笔墨来写贫贱夫妻的同气相求,留下了想象的美好空间。先说喜最为可贵的是,迭遭现实的残酷打击, 面对的又是家族日益败落到叔伯之间各人自 顾的境遇,作者并未感伤连连,呜呼满纸。 他还能不弃绝于陋室,甘于清贫,在书堆里 苦读;还能刻意修葺经营,使旧阁子呈现盎 然生机,感受它的“可爱”。从中我们不难 感受作者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常言说“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用这句话来 形容归有光,真是一点也不错。咀嚼文章,归有光这样表现他的悲 苦:一悲百年老屋,无可置案;二悲诸 父异爨,为篱为墙;三悲娘 亲早

16、逝,谁问饥寒;四悲祖 母教诲,未酬故去;五悲爱 妻既死,卧病无聊。归有光 内心的悲苦,至少包括了这 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母爱缺 失的孤苦,命运自担的早慧 ,家业待兴的艰难,科举困 顿的凉热。再说悲其中,在写伯叔分家之痛时,先叙原来“庭中 通南北为一”而后却“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接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展现一片败象。悲念亡母,通过老妪所言表现,母 亲“以指叩门扉”的动作,“儿寒乎?欲食乎?” 的询问,跨越时空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人泪 下。还写了“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的情景,把 真挚的感情渗透于场面描写中,委婉动人。对祖母 的感情,则着落在瞻顾象笏遗物上,借以表现祖母 寄托的厚望。“长号不自禁”的描写,含着感念, 也藏着内疚,感情深沉自不待言。最后是悲悼亡妻 ,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将作者的 感情推向了高潮。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分析归家三代女人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