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听课想到的备课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610513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听课想到的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由听课想到的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由听课想到的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由听课想到的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由听课想到的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听课想到的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听课想到的备课(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听课想到的备课由听课想到的备课花未眠的教学思考陕西省武功县凤安高级中学 杨高岭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公开实验课的教学活动,采用“同文不同人教”的形式,执教者是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选定的教材是高中第一册中的花未眠。活动的目的是探究一下在推行新课标新理念的氛围中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欲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我也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活动结束后,我既喜又忧,喜的是这些执教者认真负责,热情很高,有股创劲;忧的是他们在教材的透彻理解和分析上,尤其是在备课环节上做得较充分细致,以致课堂上对一些应该引导学生弄懂的问题或应该帮助学生消除的质疑有意回避,组织教学松散。这说明有些教师在备课

2、上下的功夫不够,对教材很少有自己的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仅靠几本说法不一甚至照搬连自己都没有准确理解的参考书,使得整个课堂思路不甚清晰,重点不甚明确。为此,我想从备课角度谈谈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花未眠是一篇新编入高一册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此文清新而自然,质朴而深邃,形象而理性地阐发了自己对审美问题的看法。因为是一篇关于审美的文章,教师备课和学生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做到对教材全方位深入理解,成竹在胸,定能在课堂上在游刃有余,学生在点拨引导下也会不难理解这篇课文。一、对课文背景的把握一篇文章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经历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而对时隔相对久远的文学作品,介绍清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把握好度,对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内容,很有必要。1.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文学成就最大的时期是在二战期间及其以后,战争的创伤,经济的萧条,生活的艰辛,社会心态的低迷,使一个民族感情较强的作者用自己的笔杆激发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此文写于 1950 年 5 月,正值日本战后各方面恢复阶段。文章虽谈美学领域的问题,但在生活理念上对饱受痛苦的日本人不无裨益。2.作者的性情背景作者在早年有着畸形的家庭,过着寂寞的生活,形成了他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这种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细腻,想像力十分丰富,对外界事物极其敏感,一点细微的变化或见惯

4、的事物就能激活作者内心深处积淀因子,生发出许多不同凡响的联想想像和切真感触,犹如林黛玉一般。因而作者对海棠花的“大吃一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3.作者的艺术思想作者很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追求对人物情感世界的体验和剖析,所以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从对人内在的本质的提示来影响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这是川端康成基本的和一贯的艺术特征。所以此文在写法上从眼前的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旁征博引,暗示自然生活中的美比比皆是,诱导当时的人们去感知美好的事物,激发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备课时对这三方面(由社会到个人)在宏观上把握好,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目的(审美和生活态度)。这方面还可以

5、让学生自己从各种途径去体会。二、确立重点难点由于本文是谈审美的话题,理性思维很重;而学生对此的感性了解可能比较充分,理性的思考却可能比较苍白。所以确立好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似乎显得更为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重点可以确立为三点:对作者基本观点的把握、材料与观点关系和对生活生命的态度。第一点是阅读任何文章的基本要求;第二点是基于本文材料的庞杂和行文的灵活提出的,也是第一点具体化;第三点是从教育启迪角度谈的。难点可以确立为二点:对文章脉络的疏理和对个别重点句的理解。重点句如“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 “一朵花也是美” 、“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等,理解清这些句子的深层

6、含义,既有助于解读本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三、对文章主旨的归纳一篇散文,因是作者对生活长期思考积累,一时触动而作,主旨往往是鲜活的灵动的,而一篇说理性散文更是如此,既重情又重理。从这篇散文的局部看,表现出的观点是多元的;可从感知整文而谈,尤其是首尾部分和行文主线,作者要陈述的主要观点是从眼前“花未眠”的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思考,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无处不在的,要获得它是“邂逅”的,应该“亲近” ,任何艺术都应表现自然美。当然,这种观点仅是作者的观点。教学时让学生明白这点是最基本的,有必要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只要有道理,能自圆其说,都应鼓励。可在这次实验课活动中归纳出的文章

7、主旨,有的含糊不清,甚至有的根本站不住脚。四、对教学思想的选择这篇文章是篇自读课文,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来说,有了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基础,教学本文时让学生自己来处理,教师在旁只作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可是听课时听者都觉得执教者讲得很累,整堂课几乎一人演完;学生强制着自己的困意,气氛沉闷,更别谈积极思维了。我想,对课文和课堂的各种情况在上课前只要课备得非常充分,上课时才能驾轻就熟,点拨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退”下来,把主动权放给学生,不必过分担心学生这不懂那不明,让他们自读、感知、质疑、讨论、共识(或存异)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课堂调控能力和对学生询问或讨论问题的敏锐辨析能力,把握好课堂活动

8、的总方向和目的,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留足创造思维的活动空间。只有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靠自己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才真正是学生自己铭心的,受益匪浅的东西。五、对文章层次的疏理这篇散文,虽是作者身处同时同地之想之感,但思维的时空相当大。时远可推至 13 世纪;材料涉及的艺术范围较广,内容丰富而思维宽泛。短短的一千七百字左右的文章显得分散而有致,内在联系比较明晰。这是本文的难点,搞清它对理解文意很有帮助。全文共 11 段。第 1 段叙述自己的偶然发现;第 2 段承上议论感慨;第 3 段引申出对自然美的感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顺便又生发了对生命的感叹;第 4 段承上段对生命的感叹作进

9、一步举证议论;第 5 段承第 3 段中对自然美的感叹表明对获得自然美的认识:光靠想像是不够的,还得有种机会(邂逅) ,有种态度(亲近) ;第 6 段写人们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尽管自然美“很显眼” ,但人们不注意,其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然缺乏“凝视”亲近,因而难以发现;第 7 段举大量的典例说明欣赏者是从艺术品中认识自然美的,同时他也感叹艺术家对自然“观察之仔细” “让人惊讶” ,点明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美源于自然美;第 8 段由自家的狗崽想到宗达画的小狗,说明艺术家的“高尚的写实精神” ,同时又说明艺术美源于自然美,艺术与自然是相融的;第 9 段写自己的一次经历,作者由晚霞想起了

10、长次郎制造的名茶碗,又由此想起了坂本繁二郎的画,进而说明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第 10 段又回应到第 3 段,说明对岚山美的发现是邂逅的,虽来过几次但发现其美却是“第一次” ;第 11 段又回到眼前说明发现海棠之美“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即“邂逅的” ,是有机遇的,不是每一个人能看到的。综上所述,本文虽材料比较庞杂,组织也比较零散,但内在的联系却相当明晰。它是以对自然美的思考为主线的。第 1 到 4 段,由海棠花未眠引发出对自然美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叹;第 5 到 10 段没有去谈为什么“自然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而笔锋转至谈

11、既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么对无限的自然美的发现就需观察亲近,而且是邂逅的,同时说明任何艺术美都源于自然美,要力求表现自然美;第 11 段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当然这仅是我的看法,可能还有其他合理的层次分析。备课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的看法。六、对内外材料的处理这里说的“内外”指的是课文内外。这篇散文中的材料丰富时空跨度大,如果按传统的方法一段段处理,教时上不容许,新的教学思想也不能体现。从听课的情况看,教师纠缠于每个材料的渊源及文章关涉的人物的情况较多,而这些由于掌握的相关知识较少,教师自己越解释越说不清,最后只能“忽悠”而过,既费时又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

12、实这个问题可以留在课外让学生查资料解决,课堂上只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这个材料的目的即可。如果不行还可以换个角度引导,让学生从切身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中体味其情景意蕴,则更好。譬如对理解论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材料,就可以举“花瓶”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瓶身上往往有艺术画(比如是花卉) ,而瓶中插的是自然的花,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看到它自己会注意到什么,想到些什么,自然也就初步明白人们和作者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看法了。还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有名的风景画(最好从美术教科书中选取) ,或谈一下游过的风景区,甚或是看过的风光片等。总之,尽量使学生有所感受,有所思考,有所认知,这样对理解课文中材料的作用及文章的思想

13、一定有益。备课时这些都应注意到。花未眠的教学思考陕西省武功县凤安高级中学 杨高岭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公开实验课的教学活动,采用“同文不同人教”的形式,执教者是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选定的教材是高中第一册中的花未眠。活动的目的是探究一下在推行新课标新理念的氛围中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欲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我也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活动结束后,我既喜又忧,喜的是这些执教者认真负责,热情很高,有股创劲;忧的是他们在教材的透彻理解和分析上,尤其是在备课环节上做得较充分细致,以致课堂上对一些应该引导学生弄懂的问题或应该帮助学生消除的质疑有意回避,组织教学松散。这说明有些教师在备课

14、上下的功夫不够,对教材很少有自己的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仅靠几本说法不一甚至照搬连自己都没有准确理解的参考书,使得整个课堂思路不甚清晰,重点不甚明确。为此,我想从备课角度谈谈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花未眠是一篇新编入高一册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此文清新而自然,质朴而深邃,形象而理性地阐发了自己对审美问题的看法。因为是一篇关于审美的文章,教师备课和学生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做到对教材全方位深入理解,成竹在胸,定能在课堂上在游刃有余,学生在点拨引导下也会不难理解这篇课文。一、对课文背景的把握一篇文章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经历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15、而对时隔相对久远的文学作品,介绍清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把握好度,对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内容,很有必要。1.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文学成就最大的时期是在二战期间及其以后,战争的创伤,经济的萧条,生活的艰辛,社会心态的低迷,使一个民族感情较强的作者用自己的笔杆激发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此文写于 1950 年 5 月,正值日本战后各方面恢复阶段。文章虽谈美学领域的问题,但在生活理念上对饱受痛苦的日本人不无裨益。2.作者的性情背景作者在早年有着畸形的家庭,过着寂寞的生活,形成了他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这种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细腻,想像力十分丰富,对外界事物极其敏感,一点细微的变化或见惯

16、的事物就能激活作者内心深处积淀因子,生发出许多不同凡响的联想想像和切真感触,犹如林黛玉一般。因而作者对海棠花的“大吃一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3.作者的艺术思想作者很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追求对人物情感世界的体验和剖析,所以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从对人内在的本质的提示来影响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这是川端康成基本的和一贯的艺术特征。所以此文在写法上从眼前的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旁征博引,暗示自然生活中的美比比皆是,诱导当时的人们去感知美好的事物,激发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备课时对这三方面(由社会到个人)在宏观上把握好,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目的(审美和生活态度)。这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从各种途径去体会。二、确立重点难点由于本文是谈审美的话题,理性思维很重;而学生对此的感性了解可能比较充分,理性的思考却可能比较苍白。所以确立好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似乎显得更为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重点可以确立为三点:对作者基本观点的把握、材料与观点关系和对生活生命的态度。第一点是阅读任何文章的基本要求;第二点是基于本文材料的庞杂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