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593339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燃兴趣,寓实于活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邹忌讽齐 王纳谏王纳谏教学心得教学心得“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 ,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 “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 ,要让同学提得起兴趣;语文教学又要讲究“实” ,要让同学真正有所得。只活不实,易流于外表花哨;只实不活,又会显得呆板枯燥。今天,我走上这三尺讲台,愈发觉得活和实的有机结合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尤其是上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后。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偏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和语

2、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同学记这么简单。初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不可防止地受着这种记忆的影响。在班上课时,先让同学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同学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同学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学设计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同学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想起师父说过,要尽量从同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假如我是同学,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自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

3、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学设计,重新进行了优秀教案。在班上课前,安排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同学自身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 。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同学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竞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同学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竞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竞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同学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

4、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设计这一竞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同学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众所周知,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自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二是笔法极为简峭,可谓精练生动,灵活多变。如何让同学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同学扮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样,要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

5、是,课前我安排了扮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扮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扮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需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二、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胜利?开始扮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气,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邹忌”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都是:“我和徐公哪个美?” (虽然同学聪明地用“帅” “漂亮”来替代“美”以防止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都不由得笑出了声。扮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扮演讨论了原文的语

6、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没有扮演的其他两组同学,强烈要求合作编排一出现代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欣然应允,只是提醒他们不要脱离了原著的精神。后来此剧胜利上演,让我着实为他们的发明力而惊叹了一番。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 ,掩卷深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同学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同学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发明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同学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 ,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

7、“点燃”上,而非其他。 “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同学自身,让同学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优秀教案中抛开保守的束缚,多考虑同学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再次咀嚼毛老师那句看似矛盾的话,又想起方仁工校长也曾说过异曲同工的话:“上语文课,尽量放开上,不要怕被人说捣糨糊 ” ,体会便更深了一层。“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 ,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 “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 ,要让同学提得起兴趣;语文教

8、学又要讲究“实” ,要让同学真正有所得。只活不实,易流于外表花哨;只实不活,又会显得呆板枯燥。今天,我走上这三尺讲台,愈发觉得活和实的有机结合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尤其是上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后。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偏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和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同学记这么简单。初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不可防止地受着这种记忆的影响。在班上课时,先让同学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同学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同学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

9、出教学设计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同学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想起师父说过,要尽量从同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假如我是同学,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自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学设计,重新进行了优秀教案。在班上课前,安排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同学自身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 。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同学动起

10、来:来一次小小的竞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同学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竞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竞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同学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设计这一竞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同学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众所周知,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自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

11、巧可见一斑。二是笔法极为简峭,可谓精练生动,灵活多变。如何让同学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同学扮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样,要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是,课前我安排了扮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扮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扮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需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二、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胜利?开始扮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气,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

12、“邹忌”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都是:“我和徐公哪个美?” (虽然同学聪明地用“帅” “漂亮”来替代“美”以防止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都不由得笑出了声。扮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扮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没有扮演的其他两组同学,强烈要求合作编排一出现代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欣然应允,只是提醒他们不要脱离了原著的精神。后来此剧胜利上演,让我着实为他们的发明力而惊叹了一番。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 ,掩卷深思,同样的知识传授,

13、同学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同学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发明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同学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 ,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 “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同学自身,让同学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优秀教案中抛开保守的束缚,多考虑同学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再次咀嚼毛老师那句看似矛盾的话,又想起方仁工校长也曾说过异曲同工的话:“上语文课,尽量放开上,不要怕被人说捣糨糊 ” ,体会便更深了

14、一层。“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 ,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 “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 ,要让同学提得起兴趣;语文教学又要讲究“实” ,要让同学真正有所得。只活不实,易流于外表花哨;只实不活,又会显得呆板枯燥。今天,我走上这三尺讲台,愈发觉得活和实的有机结合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尤其是上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后。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偏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和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

15、就是老师讲同学记这么简单。初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不可防止地受着这种记忆的影响。在班上课时,先让同学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同学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同学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学设计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同学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想起师父说过,要尽量从同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假如我是同学,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自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学设

16、计,重新进行了优秀教案。在班上课前,安排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同学自身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 。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同学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竞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同学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竞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竞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同学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设计这一竞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同学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众所周知,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自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