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肾反常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587702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天性肾反常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先天性肾反常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先天性肾反常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先天性肾反常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先天性肾反常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天性肾反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天性肾反常(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肾脏先天反常 肾脏先天性反常是泌尿系统比较常见的 疾病,约占泌尿系统疾病的10%,其中肾畸 形约占泌尿系统畸形的60%,同时可伴有 泌尿生殖系统及其他系统脏器的先天性反 常。 肾脏先天性反常的种类繁多,包括肾脏 的大小、数目、轮廓、形态、结构、位置 、肾盂、轴向及其血管等均可发生反常。今天主要和大家讨论以下几种肾脏 先天性反常 一、先天性肾缺如 二、肾发育不全 三、异位肾 四、重复肾与重复输尿管 五、分叶肾与肾叶发育异常 六、肾旋转反常 七、融合肾一、先天性肾缺如(一)病理与临床特点先天性肾缺如若为双侧,多在胎儿期或生后 不久死亡。因此,临床所指的先天性肾缺如多为 一侧肾发育基本正常,而另一侧

2、肾完全缺如。本 病男性多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可合并同侧输 尿管缺如及膀胱三角区发育不良,约30%患者伴 有生殖器和其他脏器畸形,对侧肾代偿性增大, 肾功能明显增强。先天性肾缺如,若孤立肾功能正常,多无明显 临床症状。一、肾缺如 (二)声像图表现 一侧肾区无肾回声 实时观察膀胱三角区一侧输尿管开口处无 喷尿征象,对侧输尿管喷尿率和射程明显 高于正常人。 对侧肾代偿性增大,实质增厚、肾窦轮廓 增大、肾内部整体结构正常。二、肾发育不全(一)病理与临床特点 肾发育不全:是指在胚胎期,由于血液应障碍和其他原因导致生肾 组织未能充分发育,形成一个较小的幼稚型肾,称为先天性肾发育不 良或小肾畸形。 肾发育

3、不全肾外形正常。 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发病率在2%左右。多为单侧,双侧发生者多 在出生后短时间内死亡。 肾发育不良常伴泌尿、生殖系统的其他先天性反常,如输尿管开口 异位、异位肾、肾血管和输尿管畸形等。也可伴有肾上腺、精索睾丸 缺如等。 临床表现取决于肾发育不全的程度。大多数单侧肾发育不全的病人 多无症状。部分病人出现并发症时,可有持续性高血压, 降压药治疗 对高血压并不敏感,切除病肾后,血压恢复正常。双侧肾发育不全病 人多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表现。二、肾发育不全 (二)声像图表现 一侧肾区域或略低位置或髂窝出显示一个小肾回 声,肾外形正常,轮廓较小,体积小于正常的 50%。 肾包膜不光滑,少数可

4、呈分叶状。 通常肾长径5-7cm,宽3-4cm,厚2-3cm; 皮质较薄,髓质较小或显示不满意,肾窦回声也 相应缩小。 彩色多普勒显示患侧肾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血 流速度减慢,但RI和PI无明显增大。 健侧肾呈代偿性增大,实质增厚,肾窦增宽,肾 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比例相应增大。 鉴别诊断 (一)、单肾缺如应与异位肾和游走肾鉴别 扩大扫查范围,骶前盆腔。 (二)单肾缺如与一侧肾萎缩鉴别,并应询问有无 手术史。 (三)肾发育不全与肾发育不良与慢性肾病肾萎缩 鉴别 前者小肾,形态结构正常,后者除体积小皮质变 薄,增高,肾窦面积相对大,皮髓质分界不清。三、异位肾(一)病理与临床特点1、异位肾:是由于胚胎

5、发育过程中,肾血管发育不良而致 肾位置发生异常。肾血管发育不佳仍停留在原位,可阻碍 肾的上升;反常血管将肾牵连在不正常位置或输尿管位置 反常等也是导致异位肾的因素。 2、异位肾多位于盆腔内和髂窝处,故又称为盆腔异位肾。 极少数位于对侧腰腹部及盆腔内者,称横过异位肾。 3、异位肾多伴有肾发育不良和不同程度的旋转不良。胸腔 异位肾临床罕见,肾发育可正常。 4、异位肾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腹盆部触及肿块而就诊 ,并发尿路感染、结石及肾积水时,可出现腰腹部疼痛、 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三、异位肾(二)声像图表现超声检查一侧肾区无肾回声,因异位肾(胸内肾除外)多伴有不同程 度的发育不良,健侧肾则呈代偿

6、性增大。 1.盆腔异位肾:多位于膀胱顶部偏向一侧,少数可在髂腰部或膀胱的侧 方;输尿管发育较短,输尿管入口多见于同侧膀胱三角区上方;动脉 血供是来自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下部的动脉分支供给。异位肾体积一 般相对较小,但形态基本正常。声像图所见肾窦和髓质轮廓发育较小 ,肾实质厚度基本正常。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追踪显示其血管走行 的位置与方向。常伴有轻度肾积水和肾结石。 2.横过异位肾:对侧肾大小、形态和位置正常,在其下方另有一肾回声 ,少数在对侧肾的内侧显示。横过异位肾与横过融合肾不同,两肾无 融合征象。 3.胸腔异位肾:临床罕见。肾在横隔上方的胸腔内,中上极位于胸内, 其余部分则位于横隔下方的原肾

7、所在的位置。肾的大小、形态及内部 结构回声,均与正常肾类似。 四、重复肾 病理与临床表现 重复肾多数融合为一体,表面有一浅沟,而肾盂、输尿管上 端和肾血管可完全分开,自成一体。重复肾的输尿管变化较 多,可部分和全部融合。重复肾上半部体积较小,功能差, 引流不畅,易积水。常伴输尿管膀胱异位开口。男开口于尿 道括约肌之外可漏尿;女性异位开口膀胱颈下伴尿失禁,常 于婴儿出现症状。 超声表现 1、肾外形正常或似分叶状,长径增大。 2、内见两组肾窦回声。较正常小,互不相连,多有轻度扩张。 3、肾门扫查见两处肾门及其出入管道。 4、重复的肾积水则呈椭圆形,相连的输尿管亦积水扩张。 5、重复肾异位开口膀胱,

8、可合并输尿管囊肿。 四、重复肾 鉴别诊断 (一)、双肾盂畸形: 两个肾盂,输尿管不重复。 肾窦回声分不连接的两部分,无肾盂积水及输尿管 扩张,肾大小形态正常。 (二)、肾囊肿:积水型重复肾酷似囊肿,但重复 肾积水时不规则与输尿管相通。 对某些复杂畸形和有合并症时显示有难度。输尿管 积水可超声导向造影。五、分叶肾与肾叶发育异常(一)病理与临床特点1.在胎儿期,肾实质呈分叶状,外形似树叶状,一 般在出生后五岁之前分叶消失,若到成人仍存在 ,即为分叶肾。 2.肾叶发育异常:实质皮质和髓质发育不良或过度 发育。肾叶发育不良,可出现局部肾叶缺如,肾 包膜可贴近肾窦,出现凹陷。肾叶增大时,肾实 质局限性增

9、厚并向外突出,类似假肿瘤结节;局 部隆突的始末部形成一个或多个切迹;当肾叶突 向肾窦内时,导致临近肾盂分成两部分,形成双 肾盂样改变。 3.分叶肾与肾叶发育不良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五、分叶肾与肾叶发育异常(二)声像图表现 分叶肾大小正常,肾包膜不平滑,局部隆起呈分叶状,并可见深浅不 一的肾叶切迹,呈花瓣样改变,隆起处与切迹下方的肾实质回声正常 ,肾窦轮廓回声正常或有少数肾窦回声向实质区轻度延伸。隆起处局 部肾髓质外形饱满或相对较大。 重度肾叶发育不良表现局部肾叶缺如,肾包膜可贴近肾窦,两者间无 明显肾实质和髓质回声;轻度肾叶发育不良肾大小基本正常,肾包膜 局部有不同程度内陷,局部髓质轮廓较小或显

10、示不满意。肾叶增大时 ,则表现为肾实质局限性增厚并向外突出,似肿瘤结节;当肾叶突向 肾窦内时,可使临近肾盂分成两部分,即双肾盂样改变。 彩色多普勒显示分叶肾局部肾内血管走行无明显异常改变;肾发育不 良局部肾内血管变细,血流信号减少或缺如;增大的肾叶内可见叶间 动脉和弓状动脉血流。 六、肾旋转异常 病理与临床表现 胚胎发育期,肾门朝向前方,上升到腹部后,沿长轴内旋 90使肾门朝向内侧。因某些原因旋转受限,未达到正常 位置,或超过90。 除异位血管、条索压迫,尿流通过障碍外多无症状。 超声表现 正常肾门朝向脊柱前缘。分: 旋转不全(肾盂朝向腹前 内侧);旋转过度(指向后方)反向旋转(外侧位)。 鉴

11、别诊断 肾扭转时会有方位变化,但会有相应临床表现。CDFI:示 动脉血流减少,舒张期血流消失,RI增大,静脉血流显示 不清,及肾淤血。 应与肾或肾周肿瘤推挤肾移位鉴别。 七、融合肾 病理与临床表现 可有多种表现形式一侧肾横过移位并与对侧融合(横过融合 肾);合并移位上下极融合(S型肾),全融合(团块肾); 最常用见的下极融合(蹄型肾)。可合并其他或泌尿生殖异常。 超声表现 双侧肾在同或对侧融合,并有各自的集合系统。 1、蹄型肾: 肾低,长径小;背部查下极接近中线呈倒“八” 字形;经腹脊椎、腹主前低回声“团块”,其与肾特点相同并 连接融合。 2、S型肾: 双肾位置相差悬殊; 具有融合肾的表现。 3、同侧融合肾: 一侧肾轮廓大,拉长,外形不规则; 内 可见两个独立肾窦回声;对侧肾区无肾显示。 七、融合肾 鉴别诊断 (一)、胃肠道肿瘤呈“假肾征” 回声特点不同; 胃肠道肿瘤可测及两侧正常肾脏。 (二)、腹膜后肿瘤 不随呼吸活动,可测及两侧正常肾脏。 (三)、肾脏肿瘤 融合具备肾组织特点;肿瘤则不具备,同时应用CDFI 观察血流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