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30)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958232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30)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30)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30)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30)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30)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30)(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 年2030 年) 引言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要求,紧抓 2008 年北京奥运会重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向“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迈进的新阶段。尤其是新东城成立之后,迫切需要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科学确定新东城发展定位,制定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推动新东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经区委、区政府决定,特编制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 年 2030 年) 。 本规划明确了未来 20 年东城区的发展定位、目标和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问题,是未来 20 年指导东城区科学发展,推进“国际化、

2、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为东城区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41.84 平方公里。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 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等。 规划期限为 2011 年至 2030 年。 第一部分 回顾与审视:站在历史新起点 一、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认识,逐步明确区域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和“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经济社

3、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显著,人文魅力更加彰显。探索形成“四个百分之百”保护经验和“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完成了孔庙、国子监、钟鼓楼、普度寺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玉河、南池子等区域修缮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出台了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 ,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 之乡”称号。开展了 “皇城文化旅游节” 、 “前门历史文化节” 、 “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 “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等特色文化活动,使古都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服务经济持续快

4、速发展,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2005-2009 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以上, 2009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22.35 亿元;人均 GDP达 1.9 万美元,位列全市第二。产业服务化特征明显,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5.3%,是全市三产比重唯一超过 90%的城区。王府井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南中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功举办了“王府井国际品牌节” ,商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荣获“全国未成年

5、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国领先,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 、 “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等称号;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 ,不断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打造了“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 “明城墙文化体育节”等一批特色活动;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09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 28277 元,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无社会救助盲点”

6、目标。 城市管理逐步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首创“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模式”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各部门各尽其责、协调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 “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和“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等荣誉,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的城市(区)。城市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打造出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环境建设精品工程,获得“国家卫生区”称号,城市环境品质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独特的优势条件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

7、载体之一,是国家和北京市行政、事业机构的主要集中地,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辖区内拥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北京站和全市重要的综合换乘枢纽东直门交通枢纽;南部毗邻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南站;已建成的地铁 1、2、5、13 号线、机场线和即将建成的6、7 、 8、14 号线贯穿东城或有节点相连。 丰厚的多元文化资源。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以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旧城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均坐落在东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 7.8 公里的传统中轴线“文脉”纵贯南北。拥有历史文化街区 18.5

8、片,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165 处,挂牌保护院落 413 处,国家级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54 项。区域融合了皇室、佛教、儒家、国学、会馆等传统文化,荟萃了奥运文化、演艺博览文化、出版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等近现代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东城区未来发展最独特、最突出的优势。 较强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东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均在全市位于前列,是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区和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建了学区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三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一批特色服务与管理模式。率先提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

9、式和城市综合执法模式。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的城市管理以及良好的政府服务,为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肩负的时代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上升。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北京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在成功举办 2008年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之后,提出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

10、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在此背景下,区划调整后的新东城,在北京及国家发展中肩负着新的重要使命: 一是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大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东城区作为首都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区,承担着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大责任,未来应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保护好北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展现首都文化魅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东城区成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重要依托。 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探索适应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的有效模式。东城区

11、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都市中心城区,未来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探索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区域的集约发展水平,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城区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功能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服务水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更加注重功能建设,不断增强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东城区要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四个服务”职能,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集聚各类高端要素,以高端要素强化高端功能,显著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 四是要坚持低碳、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东城区要积极顺应全球低

12、碳化发展趋势,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走低碳型经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低碳城区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人民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东城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显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四、面临的困难挑战 未来东城区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发展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

13、文化资源为代表的区域资源优势尚未形成具有东城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主导品牌形象,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旧城整体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任务仍十分艰巨,面临着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人口疏散难度加大等难题。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和产业发展等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要求。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公众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愿望越发强烈,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 区域均衡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完善,难以很好地

14、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发展活力有待提升。 空间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凸显。土地资源有限,人口过度聚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空间约束;土地利用结构还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部分 定位与谋划:描绘未来新蓝图一、发展定位 东城区总体发展定位是: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 立足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五个之都”的要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人文东城”建设,不断提升“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彰显首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中心区;成为体现北京“世界城市”最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15、成为代表北京“世界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先进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能够体现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综合经济实力强劲的重要窗口;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综合发展的集中代表和窗口城区。主要承担以下 6 项职能: 首都政务服务重要承载区。切实为中央和北京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把做好“四个服务”与促进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首都政治中心功能及国际国内交往功能。 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使东城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古都风貌的集中展示区;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模式,破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难题,在北京、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区域发展中发挥典型示范

16、作用。 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区。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打造皇家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核心品牌,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形象鲜明、特色突出、服务优质的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际知名商业中心。坚持以文兴商、商旅结合,大力集聚国际、国内顶级商业品牌,不断提升“老字号”等本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民族与国际融合、古老商业文明与现代时尚魅力交相辉映的国际一流商业中心,成为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北京高端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体育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际知名机构、要素交易市场、高端人才等高端要素聚集,成为北京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宜居宜业文明城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公平公正、平安和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