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577139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 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 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 ,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 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 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 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 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

2、及体验、感悟和反 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 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 ,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 育。本节知识综述 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 况。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 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 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 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 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 生活

3、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 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 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 代化的趋进。【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 2、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晚清女子服饰 旗袍 列宁装和连衣裙 当代时装探究一:分析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 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 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探究二:建国以后服装的变化的原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 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

4、主要服装样式。上 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代表美,不如说它们 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 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 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 ,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粉碎 “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 轨。 当代服饰变化的另一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 念的更新和消费能力提升。【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四大菜系及其特点 鲁菜 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 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 醇。济

5、南菜擅长爆、烧、炸、炒。糖醋黄河鲤鱼 、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 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 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 粤菜: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 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 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 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 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 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 重,滑而不腻。五蛇羹、盐火鸡、蚝油牛肉、烤 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 川菜: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

6、重 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 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 菜百味”的美誉。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 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 。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淮扬菜: 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 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 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 、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 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 厚入味。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 鸡、盐水鸭。 探究三:四大菜系形成的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提供了前提,各地饮食文化的

7、交流 融合,适应、趋时、吸收和创新是根本。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 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 品的食品厂出现。 拓展思考 中西饮食的比较: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 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 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 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

8、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 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中国是把 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 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 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设备的 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 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 院。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 的新式住宅,一般称为“新村”、“花园”、“别墅”、“ 公寓

9、”等;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失去外来特征。反 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 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1)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 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 作用。(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 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 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 的印记。 3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 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

10、式。(2) 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4其它社会风俗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 现为新旧并存现象。课堂小结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总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跑马褂流行西服和中山装、列宁装、“干部 服” 女子:宽松肥大旗袍、列宁装和连衣裙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的欧化、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 3、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嫁习俗的变化 丧葬礼俗的变化 其他社会风俗课后练习 1“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 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 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11、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 3、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 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 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 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 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4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 是 ( ) 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B. C. D.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 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

12、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不相 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 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 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 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 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国外 ,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 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 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 先行断发哉?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问:(1)康有为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 碍了社会的发展? (2)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

13、变迁在社 会剧变中的作用。 思路提示:本题是书本知识的扩展和应用,首先要仔细读 懂材料,然后结合书本有关知识、紧扣设问回答。 参考答案:(1)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辫子的存在 容易误缠机器,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辫子的存 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鞭子的存在既不 卫生又会耗时梳刮。(2)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 会心理,它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 历程。社会变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 。所以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风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最 终目的,又是促使社会关系变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质力量。 对辫子的态度,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的社会风 尚的剧烈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