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化技术及应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572208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气化技术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煤气化技术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煤气化技术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煤气化技术及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煤气化技术及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气化技术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气化技术及应用(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气化技术及应用研究生:田 靖导 师:武建军 教授l煤气化技术的重要性 l煤气化原理 l煤气化反应器分类及特点 l影响煤气化过程的因素 l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煤气化技术的重要性l煤气化技术是指将煤转化为可燃气体(煤 气)的煤炭加工过程。煤炭转化为煤气后 ,不仅可以明显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价值 和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大幅度减少煤炭利 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同时还给输送和 后续利用以及进一步加工转化带来极大的 方便。 l 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先进化工合成和能源转化技 术近年来在各国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它 包括煤基合成燃料、化学品、煤气化联合循环 发电(IGCC)、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IGF

2、C) 、多联产系统制氢等。它也是解决我国燃煤污 染、石油短缺,实现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 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煤气化为 基础的能源及化工系统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高 效、清洁、经济地开发和利用煤炭的热点技术 和重要发展方向。煤气化技术作为其龙头技术 ,对整个能源领域的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煤化工战略的实施,根据未来十五年 的发展规划,到 2020 年,我国气化用煤达 4-5 亿吨/年。 l从当前国内外煤气化技术发展趋势上看, 气化压力向高压发展、气化炉能力向大型 化发展、气化温度向高温发展、新型气化 炉研发和与企业结合进行工业化开发、气 化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污染低、净化

3、程序简单易操作控制是煤气化技术发展的 方向。煤气化原理l 煤炭的气化过程是一个热化学过程, 它是以煤或煤焦为原料,以氧气( 空气、富氧、纯氧) 、水蒸汽或氢气等做气化剂, 通过煤的燃烧形成 高温条件,从而促使水蒸汽分解反应、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等反应的发 生,产生有效成分为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的煤气。涉及到的主要反 应有:不完全燃烧反应: C+1/2O2=CO-110.4kJ/mol完全燃烧反应: C+O2= CO2-393.8kJ/moCO2还原反应: C+ CO2=2CO+162.4kJ/mol水蒸气分解反应: C+H2O=CO+H2 +131.5kJ/mol水蒸气分解反应: C+2H2O=C

4、O2+2H2 +90.0kJ/molCO变换反应: CO+H2O=CO2+H2 -41.5kJ/mol甲烷化反应: CO+3H2 =CH4+H2O-206.4kJ/molC+2H2 =CH4 -84.3kJ/mol其中燃烧反应的速率远远大于CO2还原反应和水蒸汽分解反应 的速率。另外气化炉中还有煤的热解反应,它的反应速率也远远大 于CO2还原反应和水蒸汽分解反应的速率。煤气化反应器分类l固定床 l流化床 l气流床固定床l又称移动床,以块煤为原料,从上而下依 次经过干燥层,干馏层,还原层,氧化层 ,灰渣层,气化剂由下而上,冷进冷出。 炉内温度分布不均,见图1。图1 固定床炉温分布l固定床主要特点

5、 “冷煤气”热效率高; 氧化剂需要量低,水蒸汽用量大; 产品气中有相对高的甲烷含量; 不完全气化,煤气中含有焦油,净化繁琐; 不适合处理粉煤; 处理粘结性煤需要特殊考虑。流化床l多以小颗粒煤为原料,物料悬浮分散在垂 直上升的气流中,床层内颗粒运动剧烈, 在气泡的带动下颗粒快速上升下降,床层 内几乎没有温度和浓度梯度,气化剂冷进 热出,炉内温度分布均匀,见图2。图2 流化床炉温分布l流化床主要特点: 炉内两相易传质传热,温度均一,气化较为 完全,煤气中基本不含焦油; 生产能力较固定床高; 碳损失和热损失较大; 碳损失主要由于飞灰中固定碳含量较高; 处理粘结性煤需要特殊考虑; 耗用氧气量比固定床多

6、。 l循环流化床气化强度较高,生产能力较大 ,也大大改善了一般流化床碳损失和热损 失较大的缺点,在工业上被广泛采用。气流床l利用气力输送将将粉煤带入高温气化炉, 也可以将煤制成煤浆,用泵送入气化炉, 在高温(1500左右)下将煤气化,生成 CO和H2等气体,气化剂冷进热处;残渣 大部分以熔渣形式排出气化炉。炉内温度 分布见图3。图3 气流床炉温分布l气流床主要特点: 高温液态排渣,气化完全,生产能力大; 在粗煤气中有一些熔渣和大量显热; 氧化剂需求相对较大; 可以有效的处理不同等级、粘结性的或粉状 的煤,但不适合高灰熔融点的煤种; 需要庞大的磨粉、余热回收和除尘辅助设备 。l 综上所述,固定床

7、、流化床、气流床适合气 化不同的煤种,且各有优缺点,表1对三种 气化炉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煤粒度/mm接触方式停留时间气化程度固定床650逆流,无返混几个小时不完全,炭转化率约60流化床310逆流,返混严 重几十分钟不完全,炭转化率约85气流床0.1并流,返混严 重几十秒完全,炭转化率约95表1 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气化炉比较l煤质 l气化介质速度 l反应器类型 l温度 l压力影响煤气化过程的因素煤质对气化过程的影响l水 分:煤入炉之前,不同床型对含水量要求不一 ,流化床要求水分含量小于5%,气流床 干法加料时,最好小2%。如果水分过多 易造成:(1)促使煤块碎裂,煤气带走大量煤尘;对 于流化

8、床,还影响流化状态;(2)氧耗上升;(3)废水量大。 l反应性:影响气化煤反应性的因素有:煤阶、内表 面积、灰分、制焦经历。反应性较好的煤 或焦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气化反应, 减少氧气量,而且避免结渣。 l粘结性:一般不粘结或弱粘结性煤可用作气化煤; 气流床可用粘结性煤,但粘结性不能太强 。l灰 分 :灰渣中炭的损失;影响操作温度灰熔 点;影响排渣方式灰渣粘度;影响煤 的反应性。 l此外,煤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粒度都 对气化过程有一定的影响。机械强度较差 的煤入炉后容易破碎,导致固定床气化炉 中细颗粒较多,增大阻力,且容易导致气 体分布不均匀,导致流化床气化炉带出增 大,碳转化率下降。气化

9、介质速度与反应器类型对气 化过程的影响 l气化介质速度与反应器类型相对应,在可 正常操作范围内,如果气化介质速度较慢 ,两相接触时间变长,利于提高炭转化率 ,而且煤气中含较少的煤灰和炭粒,同时 减少了压力损失,但是气化强度较低,也 不利于煤气的远距离输送。当然气化介质 的速度也不能过高,一方面防止气化炉带 出增大,另一方面避免降低炉子的热效率 。压力对气化过程的影响l加压气化使气相密度增大,而且两相接触 时间变长,利于提高炭转化率和气化强度 。加压气化可大大节省煤气输送的动力消 耗,方便远距离输送。加压气化可以降低 氧气消耗,降低煤气产率,增大煤气热值 ,但需要消耗大量水蒸汽,同时产生大量 废

10、水。 温度(气化介质组成)对气化过 程的影响l一般情况下,对于自热式气化炉,通过改 变气化介质中氧气和水蒸汽的含量就可以 调节气化的温度,气化温度越高,炭的转 化率就越高,但热效率不一定高。 l气化的温度受煤灰熔融性和灰黏度的影响 :固态排渣时,气化温度不能高于灰熔点 ;液态排渣时,气化温度必须高于灰熔点 。气化温度也受到炉型的影响 制焦经历对气化用煤反应性的影 响l 在气化炉中,由于热解速率远远大于气化速率,实际上 发生气化反应的是焦而不是进料煤,可以研究焦的反应 性来说明气化用煤的反应性,因此影响气化用煤反应性 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制焦经历,包括升温速率、加热终 温、恒温时间。中国科学院山西

11、煤化所的徐秀峰等人研 究了制焦经历对煤焦反应性的影响,他们用物理吸附和 化学吸附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各种焦样的总比表面积和活 性表面积,用GT法判定各种焦样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 升温速率越慢,加热终温越高,恒温时间越长,煤焦的 反应性越低。谢克昌先生对来自山西、河南得多个煤样 进行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影响煤气化的因素之间关系l 煤的气化过程是一个将煤中可燃部分转化为气 体燃料的过程。促进还原区反应的发生,提高 碳的转化率和单炉生产能力,在避免环境污染 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得到不同组成的煤气是最 终目的。 l 无论何种床型,均可以采取提高反应温度的方 法,降低焦油的含量,同时提高炭的转化率。但

12、是对灰的熔点有一定的要求(固态排渣要求灰 的熔点不能太低,液态排渣要求灰的熔点不能 太高),同时需要耐高温的设备。l对于固定床和流化床,均可以采取提高反 应压力的方法,减少O2的消耗,得到含有 一定量CH4、CO、H2的高热值煤气,提高 生产能力,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蒸气。 对于气流床,即使加压,煤气中CH4含量 仍然极低。 l无论何种床型,灰与焦碳的有效分离均可 以提高碳的转化率,灰的熔融性直接影响 气化炉的操作温度和排灰方式。流化床煤气化的发展现状 l 目前煤化工行业常用的气化炉有固定床、流化床、气流 床。由于固定床气化需要块煤,且生产能力较低,气流 床气化需要低灰低灰熔点煤,且能耗较高。

13、而随着煤炭 资源的开采,优质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大量的劣质煤资 源,尤其是粉煤、高灰煤的利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流化 床可以气化灰分高、水分大的细颗粒煤粉,适用煤种较 广。 l 流化床气化技术是一种适应煤种比较广泛的气化技术。 流化床气化的主要特点是以粉煤或者碎煤为气化原料, 气化剂以一定的速度通过通过物料层,物料颗粒在气化 剂的带动下悬浮形成具有液体性质的流态化,煤粉与气 化剂充分接触,易于传热传质,加快气化反应速度,反 应产生的煤气出气化炉后去废热回收装置和除尘洗涤系 统,反应产生的炉渣由炉底排出。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种类Winkler(温克勒)法 HTW(高温温克勒)法 NAI法,亦为Winkl

14、er炉的改进 恩德粉煤气化法,也是Winkler炉的变种 Battelle-Carbide 法 CO2受体法 Exxon(埃克松)催化法 Hoffman(霍夫曼)法 Hygas法 Synthane(合成烷烃)法 U-GAS(公用煤气)法 Westinghouse(西屋)法 Hydrane (加氢烷烃化)法 Trigas (三床循环)法 CFB(循环流化床)法 参考文献1 贺永德.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 2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 , 2008 3 刘典福,魏小林,盛宏至. 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我国煤炭工

15、业可持 续发展J. 工业技术,2009,11:39-41 4 郭树才.煤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5 5 谢克昌. 煤的结构与反应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 许世森,张东亮,任永强. 大规模煤气化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5 7 虞继舜. 煤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8徐秀峰,崔洪,顾永达.煤焦制备条件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J.燃料化学 学报,1996,24(5):404-410 9 范晓雷,张薇,周志杰等. 热解压力及其气氛对神府煤焦气化反应活性 的影响J. 燃料化学学报,2005,33:530-533 10 Kamishita M, Mah

16、ajan O P, Walker P L. Effect of carbon deposition on porosity and reactivity of a lignite char J. Fuel, 1977, 56(4): 444-450 11 Tomeczek J, Gil S. Volatiles release and porosity evolution during high pressure coal pyrolysis J. Fuel, 2003, 82(3):285-292 12 任庚坡, 张超群, 魏砾宏, 姜秀民. 超细褐煤粉的热解特性及其热解机 理J. 热能动力工程,2005,20(4):407-410 13 朱学栋,朱子彬,唐黎华,张成芳. 煤的热解研究-气氛和温度对热解 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