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程 改 革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关于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紧随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市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区的课改即将全面铺开。实施新一轮课改实验,最大的困惑恐怕是教师的实施水平问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要基于教师队伍自身建设 ,包括师德修养、敬业精神、智能结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等。新一轮课改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驾驭这一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在前期准备工作(如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的基础上,切实搞好后续培训,尤其是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课程论专家、学科教学论专家对课程标准特质的解读;进一步钻研新教材,准确把握新
2、教材、遵循新理念、体现新理念的特点,辨析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异同;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结构、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特别指出的是就教师层面而言,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理念,借助新一轮课改实施的契机和空间,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最大的空间。使课程改革在行动与创造中稳步推进。一、认真领会时代精神,明确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伴随着新的世纪到来,全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这样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
3、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作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其一。其二,世界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而不再仅仅看成是教育领域一个业务性的工作。各国课程改革有三个发展趋势:1、调整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 21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
4、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代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综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强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课改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其三,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改革,主要问题有: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
5、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 21 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其四,近些年来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和课程理论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他们有一个总的认识,课程教材的多样化是一种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选择,课程教材改革需要专家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法律的
6、保障。构建起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整体化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即学科课程科目,中小学课程基本上是若干个学科的浓缩。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时,力求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的是所编内容是否符合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是否严密,某一个知识点在本学科中的位置怎样,是否为下一个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等等。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基础的、必需的、恰当的,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等。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是
7、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上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以及应当依据怎样的课程观和知识观构建学科教学内容,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基础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但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忽视了后一项培养目标。因此,课程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考虑更多的是选拔人才及少数人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而较少考虑大多数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需要,当然也无从谈起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带来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制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内容过
8、多,难度过大,程度过深。这种对于课程目标认识上的误区,与另一种观念是直接相反的,即以高难度和增加学习内容来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课程专家通过反复讨论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是绝大数学生努力能够达到的。第二,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
9、意扩大、拔高。第三,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二、认真落实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本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是全面的改革,但改革问题总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必须抓住任务的重点,使课程改革在行动与创造中不断推进。(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求智,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课程的功能也绝不会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
10、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点是新一轮课改所达成的共识。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 21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大意义。此
11、次课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每一门学科课标都是按照这三个方面构建的。各学科课标与教材的编写,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二)课程结构要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回头看我们的现行中小学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
12、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忽视了其他类型的课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课程缺乏弹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的课改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学科门类,对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在保持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使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且将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分为三级,从而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行的课程结构。通过结构的调整体现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
13、数学等科目占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不难发现,我国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所占的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而且没有综合课程的科目。新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 24降至 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 16降至 1315%,并对其他传统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了 68的课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 1012的课时。显然,此次课程科目比例关系的调整,折射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
14、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要求,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我国新一轮课改,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和适应性。多年来,一直提到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究竟学什么最有价值?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在制定新课标前,专家组成员首先达成
15、共识,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而且,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应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在每一次课标的制定与教材编写上力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使课程内容
16、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同时,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四)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 学习的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多少知识 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使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