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56108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建设 入手,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工作在“全国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会”上的主题发言国家民委教科司 王守利一、充分认识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1、民族地区特点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土总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3.89%,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为 1.73 亿人。从区域特点来看,民族地区可以笼统概括为三大特点:一是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国家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我国的边疆地区基本上都是民族地区,全国陆地边界 2 万多公里有 1.9 万公里在民族地区;135 个边境县中有 109 个在民族地区;我国现有的 13 个陆地边境对外开放城市、241

2、个一类开放口岸、14 个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中,绝大多数在民族地区,可以说,民族地区是国家的安全屏障。同时,民族地区还是国家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多处在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有绵延辽阔的草原荒漠和地势过度地带的石山区,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中的四个重点地区和四项重点工程全部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现有 79 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 85%以上。在国家“ 十一五”规划纲 要中提出的 22 个限制开发区域,民族地区有 19 个。二是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以水、石油、天然气、石油四大资源为例:族地区的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 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国的 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

3、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 36.0%.三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在我国的三大地势阶梯中,第一阶梯全部在民族地区,第二接替大部分在民族地区,第三接替中自然灾害最频繁的也主要在民族地区。青藏高寒区全部都在民族地区,东部季风区条件最差的大部分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地形多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区域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 30%左右,耕地面积只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 5.4%,可以说,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2、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原因,幅员辽阔的广大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势力,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目

4、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判断有两个结论:一是“总 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二是 “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党的十七大对 人民生活水平的描述是“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改变” ;这个论断的第二层 含义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吻合。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落后地区和国家不能也不应该重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应发挥技术落后的积极面后发之势,求得跃升和发展。因此,实现民族地区生产力有质的飞跃必须借助技术创新的强大效应,使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抢占制高点,从而占领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5、,才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 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借助科技优势,求的跃升。尤其是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民族地区,更需要注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科技支撑力度,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换来的经济发展。下面我简单谈谈关于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一些看法。这里包括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内容,简单了解一下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整体形势,对我们具体开展科普工作,无论从工作理念上,还是具体的工作途径、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启发。我从四个方面向各位介绍一下,是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谈谈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现状,二是民族地区科技的中远期目标和国家的政策取向,三是民族地区“十一

6、五 ”期间的项目选择及对策建议,四是民族工作部门在整合相关部门、社会力量,促进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一点想法。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现状分析(一)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现状。1、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向基层延伸三个方面。(1)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大为增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西部大开发等支持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突出表现为高科技含量的创新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以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的地位开始下降。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大为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根据中国科技统

7、计年鉴(2005)资料显示,内蒙古等民族八省区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比重已达 12.24%。除了专注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外,民族八省区专门从事发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也达 6.06%,这表明民族地区的经济不仅已经开始摆脱原始的传统状态,而且已经开始专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甚至还出现了创新的成分,在一些产业中开始了出现了独创性的创新工作。这些都是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扩大的必然结果。(2)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层次有较大程度提高自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与科技人才的受教育水平一直较低,许多人才都需要在职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弥补自身学历层次的

8、欠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则逐步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民族地区大多数科技人才都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层次也有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甚至大多数民族省区还有自己的两院院士。我们仅以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主力军民族院校的在校生数量变化来说明问题。全国 13所民族院校,从 1978 年的 6902 人发展到了 2004 年的133865,26 年增加了 18.4 倍。此外,在民族院校中,大多数学校都能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还有 4 所高校能够培养博士生,这都对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层次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3)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向基层延伸在十余年前,民族地区能够称

9、得上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源,主要都集中在民族地区的省市级机构与部门。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县级机构引进了许多科技人才,就是乡镇机构,也吸引来了不少科技人才。西南民族大学课题组对四川省民族三州 2005 年人才流入的调查显示,这一年有 7286 人流入县级机构,占总流入的 62.73%;有 4157 人流入乡级机构,占总流入的 35.7%,充分佐证科技人才向基层延伸。2、民族地区科技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不足民族地区科技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才存量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1)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没能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从 1998 年到 2004 年,民族地区 G

10、DP 平均增长速为9.9%;而同期全国平均的增长速度是 8.2%,民族地区 GDP增长高于全国水平,而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队伍却没有能够实现同步的发展。比如 2004 年广西占全国 GDP 的比重达到了 2.43%,而同期其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48%,只相当于 GDP 水平的 61%,在新疆,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只相当于 GDP 比重的 45%。除了数量不足以外,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质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以内蒙古为例,从 2000 年到 2005 年,该区的GDP 由 1539.12 亿元增加到了 3895.55 亿元,年均增长 17.1%,增长率连续 4 年居全国第一,到 2005 年

11、,该区人均 GDP 已达到 2024 美元,进入了全国前 10 位的行列。再看该区的科技人才增长情况,到 2005 年,该区共有国有研发机构 145 个,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53. 49 万人,只比 2000 年增长了5%,远远低于 经济的增长速度。(2)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存量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现有的人才队伍,在存量结构方的不合理体现在“ 七多七少 ”:一是服务上层建筑的多,支撑经济基础的少还以内蒙古为例,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服务上层建筑的专业人才比例就占去了 79.4%,而内蒙古作为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新近崛起的一个工业基地,其工程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只有 14.1%。作为

12、农业大区的新疆,其农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仅为 8.2%。二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多,自然科学的人才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项调查开始的。那时调查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历史和生产方式,所涉及的领域大多属人文社会科学,当时的调查对自然科学人才没有什么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人才队伍,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还存在着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特点。三是知识陈旧的人才多,能够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人才少。在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队伍中,有两部分人占的比重较大:一部分是年龄较大,第一学历较低,后来靠参加业余教育补上较高学历的;另一部分是第一学历较高,近年来高

13、校毕业流入民族地区的人才。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科技人才,他们在读第一学历时接受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而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又显得比较陈旧;对于第二种类型的科技人才,他们受过层次较高的全日制正规教育,但由于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多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实现了就业,而流入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多属于相对比较冷门的长线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多少都存在一些不对口的问题,相对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四是科技人才年纪轻职称低的多,职称高专业成熟的少调查表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主要是由年轻的科技人才构成的,年龄以 35 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整个人才队伍的一

14、半以上。以四川省民族三州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例,近10 年之内高校毕业、年龄在 35 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就占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的 54.15%,而处于成熟阶段易于出成绩的3650 岁的科技人员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 38.73%。这样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是不利于发挥这支队伍创造性作用的。民族地区年轻科技人才比重过大 ,还存在一个隐忧,那就是人才队伍稳定问题。在民族地区这些年轻的科技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非名牌大学,知名度不够在人才竞争中只好选择经济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就业,这一些人才在经过实践锻炼以后,所积累的经验就会弥补前面提到的不足,在成熟期以后,有了机会他们就可能开始寻求向发达地

15、区流动,影响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五是地市以上人才闲置多,县乡应用人才少在民族地区,相对而言,地市级以上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有着存量较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许多单位都处于超编的状态,很多专业人才无事可做。而在县乡基层单位、特别是乡镇一级,专业人才的存量又相对偏少,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高效进行。因此,促进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心下移,也是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六是吃饭财政供养的人才多,从事创新工作的人才少由于民族地区贫困县市多,在该地区省级以下科技人才集中的机构与部门,多数机构获得的财政拨款只够解决科技人才的工资福利等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没有多少财力来支持这些科技

16、人才的创新活动。以甘肃省民族两州三县的调研为例,该地区共有科技人才 44436 人,近三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335 篇,平均只有 3%的科技人才公开发表了论文,说明这个群体在理论创新方面的实力不够强。就是在代表应用创新的三项专利方面,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也较低。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 年,民族八省区的国内三项专利申请批准数只有 5282 件,占全国总数的 3. 49%,这与八省区经济、人口、地域占全国的比重是有不般配的。这当然有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层次相对较低的问题,但关键是该地区各级政府没有在财力上予以大力的支持有关,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发挥。七是国有机构的人才多,民营机构的人才少根据调查,民族八省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到 336.64 万人,占全国的比重达 12.24%;而三资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有 6697 人,占全国的比重只有 2.13%,这势必严重制约民族地区三资企业的创新活动。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实践表明,非国有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