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560843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6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二)形成机制(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二)运费指向论(三)劳动费指向论(四)集聚指向论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

2、)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一)区位与市场地域(二)运费与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一)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二)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

3、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 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 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 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取缔了所有依附于 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 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 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 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 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 能著孤立国

4、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那么企业 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 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 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 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 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 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针对上述 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 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 点。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

5、二)形成机制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 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 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 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 ,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 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 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

6、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 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 ,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 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 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 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 ,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 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 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 得出各种方式

7、的地租曲线的 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 。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 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 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 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 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 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 部)。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如图3-1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 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 ,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 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 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 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 能在各

8、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 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 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 样的同心圆结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 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 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 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 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 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 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 (第二圈)种植。

9、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 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 )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 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 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 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 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 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 业圈,也是

10、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 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 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 6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 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 、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 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 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 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 利用。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

11、(国家或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宏观尺度的研究事例有乔纳森的研 究。他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 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 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 地带。分别为: (如图32)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 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第七带则为森林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杜能圈结构是以市场(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 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的圈层形态。但由于完全符合孤 立国条件的地域,在现实

12、中很难找到,因此,严密地与杜 能环相符合的研究事例较少,但类似杜能环的研究成果事例 却有一些。如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 成四个圈域: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km以内,以蔬菜、奶牛、 花卉为主的圈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20km之间,是以棉 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 市中心20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 的圈层;而第四圈为距市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 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反映出杜 能的环状结构来。另外,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 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 ,外侧为粮食

13、、鲜瓜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 和干果。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 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 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在中部非 洲卢旺达的丘陵地带,围绕农村居住聚落呈现 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即从内向外,依次 为:居住聚落;芭蕉林;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咖啡栽培地;外侧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丘陵冲积地上的耕地;A为雨季也耕作的相对干燥地;B只有旱季才耕作的低湿耕地。这种围绕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 于节约时间而出现的,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 落附近。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14、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 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 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 结构。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具有同样重要意 义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 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 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 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 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

15、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 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韦伯 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 响与启发。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 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 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 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与现实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 理论模式。杜能本人也意识到完全的“孤立国”在 现实中很少存在,首先他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 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 土质的影响。在孤立国内,若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存在,由 于航运价格大大低于马车运费(杜能假定航运费仅 为

16、马车运费的110),那么沿河农场距市场(城市 )161km的谷价仅相当于距市场(城市)16km的非沿 河农场。距河岸8km且距市场(城市)161km的农场 也仅相当于孤立国中距市场(城市)24km的农场。 由此导致有通航河流存在时,同心圆模式成为沿河 流伸展的狭长型分布模式(图34)。五、理论与现实当孤立国内不仅有一个大 城市,还有其它小城市的 情况下,小城市周围的农 场需供应小城市农产品, 同时小城市需供应周围地 区农业生产资料,从而形 成以小城市为中心的独立 模式。然而,由于很少小 城市向大都市供应物品, 这对孤立国的基本模式影 响范围较小(图34)。五、理论与现实 土质一定(谷物产量为10斗)时, 城市中谷物(裸麦)价格变动于1.5 0.6塔勒时,农业的空间分布如图 35左侧所示。即随谷物价格降低 ,商业性谷物种植范围明显向城市 中心缩小,相反畜牧圈的面积扩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