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情和景的关系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558156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情和景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典诗词情和景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典诗词情和景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典诗词情和景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典诗词情和景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情和景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情和景的关系(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歌中“景”与“情 ”之间的几种关系v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 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 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 “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 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 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 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 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 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v1、触景生情v 春思 v

2、 李白 v 燕草如碧丝, v 秦桑低绿枝。 v 当君怀归日, v 是妾断肠时。 v 春风不相识, v 何事入罗帏? v分析:v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 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 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 ”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 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 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 ,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 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 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 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

3、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 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 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 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v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v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 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 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 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 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 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 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v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

4、景物作为诗篇表 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 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 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 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 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 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v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 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v赏析:v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 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 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 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 山遮不

5、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 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 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 、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 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 的愤懑。 v3、因情造景 v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 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 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 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 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诗江雪 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v赏析:v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

6、钓图 ,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 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 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 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 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 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这就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 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 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v4、寓情于景 v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 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 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 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

7、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 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 ,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 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 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例如:v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 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 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 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 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

8、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v5、情景交融 v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 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 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 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 ,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 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 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 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

9、高度的统一起来。 v如下面这首诗:v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v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v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v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 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 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 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 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v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v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的写法。 v1、以乐景写乐情 v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 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诗的后两句

10、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 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 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 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 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 明。 v(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 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 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 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 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 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 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 ,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v2、以乐景写哀情 v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

11、人已远,滿天 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 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 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 v3、以乐景写哀情 v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 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 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 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元稹行 宫: v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v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v赏析:v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 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 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 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 世迁

12、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 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 ,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 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 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 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 ,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 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 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v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 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 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 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 清梦断

13、,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 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 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 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 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 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 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 韵致。 v4、以哀景写哀情 v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 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 ,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 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 院,百

14、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 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 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 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v(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 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 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 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 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 ,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 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 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 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 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v(宋)范仲淹

15、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 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 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 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 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 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 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 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 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 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 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 悲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