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传染病防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557320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2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传染病防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6年传染病防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6年传染病防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6年传染病防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6年传染病防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传染病防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传染病防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传染病防控培训(1)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概述:!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 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 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 1947 年首次在乌干 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 年在乌干达和坦 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 年以前,全球仅 报告 14 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 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 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 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概述:!截至 2016 年 1 月底,巴西等 24 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 的多个

2、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今年初我国也 报告 2 例输入性病例(台湾1例)。概述:!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 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 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 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概述:!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 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 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 模的暴发疫情。概述:!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 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 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 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

3、散的可能。为指 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 本防控方案。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 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 40-70nm,有包 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长度约为 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 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一、病原学!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 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 分钟可灭活, 70%

4、乙醇、1% 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 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 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 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 该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 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 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 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 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 二、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

5、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 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二、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 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 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 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 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 感染新生儿的报道。二、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 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 1 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二、流行病学特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

6、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 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特征 !(四)潜伏期和传染期(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 资料提示可能为 312 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二、流行病学特征 !(五)地区分布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二、流行病学特征 !(五)地区分布(1)2014 年之前地区分布 从 1947 年病毒被发现至 2007 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 14 例。 二、流行病学特征 !(五)地区分布2007 年 4-7 月,太平

7、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 岛出现 185 例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 节痛等症状的患者,其中 49 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之后的数年中,东 南亚地区的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 里多尼亚相继有散发病例的报告。 二、流行病学特征 !(五)地区分布2013 年 -2014 年,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 10,000 例,其中 70 例为重症病例,包括神经 系统疾病(格林 - 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球 减少症)的并发症。二、流行病学特征 !(五)地区分布(2)2015 年以来地区分布 2015 年

8、5 月,巴西报告首例确诊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截至 2016 年 1 月底,美洲已有 24 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告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包括:哥伦比亚、巴西、 玻利维亚、巴巴多斯、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厄瓜多尔 、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 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马提尼克岛、尼加拉瓜、海 地、圣马丁、波多黎各、巴拉圭、巴拿马、苏里南、美 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 二、流行病学特征 !(五)地区分布(2)2015 年以来地区分布2015 年以来,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中国台湾,欧洲的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 班牙、瑞典、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均发现寨卡病

9、 毒输入病例。 二、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 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研判认为,我 国存在病例输入风险;目前我国正处于冬春季 ,蚊媒密度较低,即使出现输入病例,疫情传 播扩散的可能性也低。 二、流行病学特征 !2014 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也有输入病例 报告。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发现病例 。寨卡病毒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人感染 后症状多为轻微发热、红疹,极少出现重症或 死亡。近期有研究结果提示,孕妇感染后可能 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或死

10、亡。该病主要预防措 施为防范蚊虫叮咬。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 显示为 3-12 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 20% 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 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 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 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 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 2-7 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三、临床表现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 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 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 - 巴利综合征(吉 兰 - 巴雷综合征,Gui

11、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四、实验室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 1. 寨卡病毒 IgM 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 验 (PRNT) 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四、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 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 ,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四、实验室检查 !1. 病毒核酸检测

12、:采用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寨卡病毒。 !2. 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 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 合判断。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二)病例定义。 1. 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4 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2.

13、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 IgM 抗体检测阳性。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 较急性期呈 4 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 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 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

14、复核后予以 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 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 验室进行复核检测。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要求在 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 2 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六、治疗!本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 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 !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 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

15、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 类抗炎药物治疗。 六、治疗!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 ,成人用法为 250-500 mg/ 次、每日 3-4 次, 儿童用法为 10-15 mg/kg/ 次,可间隔 4-6 小时 1 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伴有关节痛患者 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 200-400 mg/ 次,4- 6 小时 1 次,儿童 5-10 mg/kg/ 次,每日 3 次。 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滴眼液,1-2 滴 / 次,每日 4 次。 六、治疗!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 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 3-4 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七、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 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 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