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发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552550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发病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发病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发病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发病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发病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发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发病(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 说一、发病的概念:指疾病的发生 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 正气抗损害的矛盾斗争过程。 二、发病学说的概念:研究疾病 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 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三、发病学说的特点:重视内因 和外因在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 1、内因是机体自身功能失调,最 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 2、外在致病因素的侵入,加重机 体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四、发病学说的源流: (一)内经:提出“外内合邪 ”即重视内因,即亦不忽视外因 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温疫论:“本气充实, 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 间,外邪因而乘之。”说明疫病 之所以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是由 于本气亏虚,强调正气防御

2、作用 。正邪与发病致病因素人体正气正邪斗争阴阳相对平衡破坏 不能自行调节恢复发病第一节 发病原理发病原理,简单说就是“邪正 相搏” ,疾病发生和变化,在于 正邪矛盾斗争的过程。 致病因素作用人体后,能否使 人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不仅与 人体正气的强弱,个体体质特点、 精神状态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人们 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有关。发病原理,旨在阐明疾病发生 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包 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 因素和发病类型等。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 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活动及 其抗病、康复能力。包括脏腑、 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

3、所 产生的维护健康的能力。2、正气的防御作用: (1)抵抗外邪入侵:“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 (2)驱邪外出:消除邪气对机体的损害 。 (3)修复调节能力:正气的“自和”能 力对机体阴阳平衡进行调节,可不药而 愈。 (4)维护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脏腑经络 之气,推动调节各脏腑功能正常发挥, 防止各种病理产物形成。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强 弱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 ,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 ,抗邪无力,邪气乘虚而入。 (2)正虚生“邪”而发病:脏腑功 能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形成痰饮、 瘀血、结石病理致病因素而发病 。(3)正气强

4、弱决定证候类型:正盛邪实实证邪盛正虚虚实错杂(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基本概念:泛指各种致 病因素。2、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功能失常:机体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及功能障碍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机体皮肉筋骨损害脏腑器官损害精气血津液亏损 (3)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体质特 征,影响对疾病的易罹倾向。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发病原因。 (2)影响发病性质:不同邪气,发病 特点、证候类型不同。 (3)影响发病类型和病情:邪气性质 和感邪轻重,与病情轻重有关。 (4)在特殊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起 主导作用。如邪气毒力、致病力特

5、别强,不可抗拒的暴力等。(三)邪正斗争胜负与发病的关 系: 1、决定是否发病。正胜邪却不发病邪胜正负发病 2、决定证候类型。包括病变性质 ,病情轻重都与正邪斗争有关。二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一)环境因素与发病: 1、气候因素: (1)不同季节,易感病邪和易感病 不同。 (2)反常季节,促进病邪孳生与传 播。 (3)气候反常,易诱发和加重宿疾 。2、地域因素:(1)引发地方病:现代流行病学 与地质学研究发现,地壳表面元 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导致疾病的 地区性和地方性。 (2)促使发病或加重病情:骤然 异地而居亦可促成疾病的发生与 加重,又称“水土不服”。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多血吸 虫病,钩端螺旋

6、体病。东北、西北:多克山病、大骨 节病。山区及远离海岸地区:多瘿病 。北方地区:多地方性氟中毒。鼻咽癌以广东高发,食道癌以 华北、西北高发,肝癌以江苏省启 东县高发。3、生活、工作环境:(1)居处潮湿或从事水上作业之 人易患寒湿病证;(2)环境卫生不良,噪音污染, 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4、社会环境: “疾病的社会亲缘性” (1)社会境遇:个人社会地位、人际关 系、经济状况及个人遭遇都会直接或间 接地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向疏五过论曰:“尝贵 后 贱,虽不中邪,病从中生,”;“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病从内生,” (2)社会治乱:“大兵之后必有大荒, 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如儒门事亲:“以时言之,治

7、 平之时常疟病少;扰攘之时常疟病多。 ”(二)体质因素与发病不同的人之所以发生不同的疾病,除 与其感受病邪的性质和轻重不同有关,还 与人体内环境的差异有关。人体内环境是 指由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特定的生命物质及 其功能活动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人体内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体质 与精神状态。1、体质决定发病倾向:体质虚弱,邪气耐受性差,易 发病;体质强壮,邪气耐受性强 ,不易发病。 2、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肥人易患眩晕、中风,瘦人 易患痨嗽。“肥人多痰,瘦人多 火”。医理辑要曰:“易风为 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 者,阳气素虚;易热为病者 ,阴气素虚;易伤食者,

8、脾 胃必亏;易劳伤者, 中气 必损。”3、体质决定某些疾病证候类型: (1)体质强弱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证候 类型。体质强壮者-多实证体质虚弱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2)病邪入侵后,随体质不同,病证性 质发生变化,即从化。相同病因作用于不同体质, 表现不 同证型。不同病因作用于相同体质,可表现 相同或相似证型。(三)精神状态与发病春秋思想家、政治家管仲认为“ 暴傲生怨,忧郁生疾”。古有“百 病怒起”之说。1、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1)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和 调,脏腑功能协调,则不易发病。 (2)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气血不 调,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常,则 易发病。2、精神状态与发病缓急情

9、志变化激烈人体气机逆乱急性发病慢性、持久的情志变异脏腑气机郁滞起病较缓杂病源流犀烛曰:“或由于有所大 恐,大喜,大忧,大惊,以致失神为之 患也。”第二节 发病类型因人体正气强弱的不同,邪气的 种类、性质、致病特点及致病途径 各有不同,感邪的轻重不一及邪中 的部位等差异,所以在发病的形式 上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有“感邪 即发、” “徐发”、“伏而后发 ” 、“继发”、“合病与并病” 、“复发”,共六种。一、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 ”,指感邪后发病迅速,正气抗邪反 应强烈,临床症状明显。一般见于以 下几种情况: 1、感邪较盛:新感伤寒、温病、疠气。 2、情志遽变:急剧的情志波动,使人体 气

10、血逆乱,病变顷刻顿发。 3、毒物所伤:误食有毒食品,吸入毒秽 之气,毒蛇咬伤等中毒即发。 4、急性外伤:跌打损伤、金刃所伤、烫 伤、烧伤、冻伤、枪弹伤等等。二、徐发:又称“缓发”,指发病徐 缓,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外感病因 湿邪粘滞,病多缓起。长期不良刺激 心脾受损内伤病因 劳神、 房劳 精气日耗三、伏而后发:病邪侵入人体 后,当时不发病,有一段潜 伏期,经一段时间后, 或在 一定诱因作用下才发病。如 温病学中的“伏气温病”, “伏暑”等、破伤风、狂犬 病。四、继发: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 新的病证。如久疟可继发“疟母 ”,肝胆病继发“癥积”、“鼓 胀”,感冒可继发肺炎、心肌炎 ,小儿营养

11、不良、消化不良可继 发“疳积”。二者之间有密切的 病理联系。五、合病与并病:(一)合病:感邪较盛,正气相对不足。 1、两经或两经以上证候同时出现。 2、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证候同时出现 。 (二)并病:一经病证来罢,又出现另一 经证候,此多见于病位的传变之中。 合病、并病的区别:合病:邪袭多部位,证见多部位,并病:原病变未愈,又出现病变部位 传变。六、复发: (一)涵义: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 缓解阶,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引起 原有疾病重新发作,或反复发的一 种发病形式。又称“复病”。引起复发的机理是,余邪末尽, 正气末复,加上各种诱因的作用。 类经曰:“复者,病复作。”二、复病的特点: 1、基本

12、证候类似初病, 2、随复发次数增加,静止期恢复 更不完全,预后越差,甚至留下 后遗症。 3、大多有诱因。(三)复发的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 感性疾病的恢复期,若饮食不慎、用 药不当或过度操劳则导致复发。素向热论曰:“热病稍愈, 食肉则复。” 2、休止与复发交替,如哮喘病,因宿 根未除,一旦正气不足或感受新邪引 动宿根,即可旧病复发。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 如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期,不但胆 绞痛,且可因胆道阻塞感染出现 高热、黄疸,经适当治疗,又进 入缓解期。此外,还有“间发”:是指 疾病呈间断性,或周期性发作。 如痛经、经期头痛、夏季热等。 (四)诱发因素1、重感致复:因感受外邪而复发。 2、食复:因饮食不当而复发。 3、劳复:因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 致复病。 4、药复:病后滥用补药,或药物调 理不当而致复发。 5、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而复发。此外,气候、地理因素亦可为诱因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