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健康氟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548382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量元素与健康氟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微量元素与健康氟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微量元素与健康氟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微量元素与健康氟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微量元素与健康氟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量元素与健康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量元素与健康氟(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氟氟- -防治龋齿防治龋齿氟的基本性质氟的基本性质 原子序数: 9 存在状态: 常温下是淡黄色气体, 液态 氟呈淡 黄色, 固态时为乳白色 人体内含量: 正常成人为2.6g 主要存在部位:骨骼,牙齿 缺氟的危害: 龋齿 氟过多的危害: 氟斑牙, 氟骨病不同含氟量对机体的影响不同含氟量对机体的影响含氟量 mg/L介质作用及毒性影响 1水预防龋齿2空气对植物有害 2水氟斑牙 5水可出现骨硬化症 8水10%骨硬化症 20-80水, 空气有残疾氟骨病 50水,食物甲状腺异常 100水, 食物生长发育延迟 125水, 食物肾脏病变 (一) 防龋作用 (二) 对骨骼的影响 (三) 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四)

2、 对脂代谢的影响一、氟的生物学功能 (一) 防龋作用-氟化牙膏一、氟的生物学功能1. 对牙釉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氟+牙釉质氟磷灰石( 降低釉质溶解性)氟+钙氟化钙氟化钙层的作用氟化钙层的作用 (1)作为酸攻击时的暂时屏障 (2)在酸攻击时,氟化钙中和酸,增加牙釉质-牙菌斑界面的pH值,使牙釉质表面达到中性 (3)氟化钙溶解产生的游离氟与钙磷结合形成氟磷灰石,促进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量代谢及其在牙面的吸附抑制细菌中某些生物大分子,酶等的合成和活性牙菌斑中氟达到一定浓度时,细胞中酶的活性被显著抑制,细菌生长、代谢将停止。 (一) 防龋作用2. 对致龋细菌的抑制作用 90%以上的氟贮

3、存在骨组织中 适量的氟可使骨质坚硬,强度增加。 钙离子与羟基离子相互置换形成氟磷灰石(更难溶于酸且性质更加稳定),加速骨骼的形成,对骨吸收产生抑制作用。 缺氟骨质疏松 治疗骨软化和骨质疏松氟化物,氟有利于骨折愈合 (二) 对骨骼的影响一、氟的生物学功能 适量的氟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造血能力。 缺氟小细胞性贫血 当机体缺铁时,氟对铁的吸收和利用有促进作用一、氟的生物学功能 (三) 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氟影响机体内脂类的代谢,降低脂肪和类脂质的吸收。 摄入适量氟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一、氟的生物学功能 (四) 对脂代谢的影响 (一) 氟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二) 建议摄入量 (三) 饮用水标准二、人体中的

4、氟 1. 氟的吸收 空气(气体、粉尘) 人体 氟的主要来源:饮用水 氟的吸收器官:胃,小肠 氟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75与蛋白质结合,25以离子状态存在 离子形态氟的作用:预防龋齿,促进骨骼形成,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一) 氟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呼吸道/消化道 2. 影响氟吸收的因素 饮用水中的化学成分(一) 氟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钙,镁,铝可降低氟的吸收形成难溶性盐蛋白质,维生素C,钙不足可增加对氟的吸收 膳食成分 富集:随年龄增长,骨骼中的氟含量也在增加。20-30岁:200-800mg/kg50-80岁:1000-2000mg/kg(一) 氟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 氟在人体中的分布、排泄主要:骨

5、骼,牙齿少量:软组织 血液中氟无正常浓度,一般为0.4-2.7 umol/L排出:经肾脏由尿派出,少量通过粪便,汗液,乳汁等 (一) 氟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二) 建议摄入量 (三) 饮用水标准二、人体中的氟(二) 建议摄入量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生物科学分会,1989青少年:1.5-2.5 mg/d成 人:1.5-4.0 mg/d世界卫生组织,1986年婴 儿:0.2 mg/d成 人:5.0 mg/d我国卫生部初级卫生保健计划4.0 mg/d综合考虑8-15岁: 2.0-2.4 mg/d 15岁:3.0-3.5 mg/d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氟安全和适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氟安全和适 宜摄入量(宜

6、摄入量(mg/dmg/d)人群摄入量人群摄入量0.5岁以下0.1-0.57岁-10岁1.5-2.50.5岁-1岁0.2-1.011岁以上1.5-2.51岁-3岁0.5-1.5成年人1.5-4.04岁-6岁1.0-2.5 (一) 氟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二) 建议摄入量 (三) 饮用水标准二、人体中的氟( (三三) ) 饮用水标准饮用水标准 美国,Hodge:饮水中最适宜的氟的浓度为1mg/L 供给水源中添加氟化物,防治龋齿 随着龋齿率的降低,氟斑牙的患者不断增加。长期饮用加 氟自来水,可中毒。 西方发达国家实施氟化饮水后,引起氟中毒的情况比较少 ,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 蛋白可抑制氟的吸收

7、,茶叶中氟含量较高Chinese Water Quality Standard for Drinking Water Fluorine content in the water (mg/L)Functions or hazards1 Tooth decay defendence2Dental mottling5Skeletal fluorosis (osteosclerosis)2080Serious fluorosis diseases25005000DeathFluorine and HealthFluorine and Health (一) 龋齿 (二) 老年性骨质疏松三、缺氟引起的疾病

8、( (一一) ) 龋齿龋齿 儿童口腔常发病,患病率75 预防:使用含氟牙膏或饮用适量的含氟水( (二二) ) 老年性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 适当补氟可降低老年性固执疏松发病率。 一氟磷酸盐加钙疗法1. 氟在地理环境中属易迁移元素,分布严重不均。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中氟含量低江南饮用雪水,雪水中氟含量仅为夏季饮水的1/201/15 大兴安岭,长白山,秦岭2. 含氟食品茶叶,肉类,海产品四、人体缺氟原因及含氟食品 (一)毒性 (二)中毒类型 1. 职业性氟中毒 2. 地方性氟中毒 2.1 临床表现(氟斑牙、氟骨病) 2.2 发病区与发病原因 2.3 预防与治疗五、氟的毒性 毒性可到达肾脏,心血管,

9、牙齿,骨骼,神经系统和生殖 系统等,对某些酶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 氟斑病,氟骨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弱 ,生育能力降低。 儿童大脑损伤,智商下降,较为持久的学习记忆与行为障 碍。五、氟的毒性毒性 1. 职业性氟中毒 冰晶石厂,硫酸厂,电解铝厂,磷肥厂,农药厂,炼钢厂,金属提炼厂等 主要症状:恶心,呕吐,骨关节和肌肉组织疼痛;头痛,失眠;氟骨病五、氟的毒性中毒类型 2. 地方性氟中毒 分布范围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我国:除上海外,其它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地 方性氟中毒,病区人口3.3亿,氟斑牙患者约4000万人,氟骨病患者20万,涉及1187个县市。五、氟的毒性中毒类

10、型五、氟的毒性临床表现Health teethDental fluorosis (slight)Dental fluorosis (serious)氟化物主要损害发育中的牙釉 质,以门牙最明显,县呈白垩 状,继而出现感染,重者牙面 磨损,碎裂或牙齿脱落。Dental fluorosisDental fluorosis Gray or black discoloration on Gray or black discoloration on the external enamel surfaces of the permanent the external enamel surfaces of

11、the permanent teethteeth. .Skeletal fluorosis (both from Changling County, Jilin) Female (left), 62 yrs old. Bent- legged. Female (right), 54 yrs old. Her back fails to straighten due to spine deformation.五、氟的毒性发病区与发病原因Yellow areas indicated fluorosis found in this region. The daily intake of this r

12、esidents is 13 to 15 mg/L.五、氟的毒性发病区与发病原因机体所接触的含氟环境介质不同水源型氟中毒生活燃煤型氟中毒天然食物型氟中毒 主要因饮水中氟含量过高而引起,分布最 广,影响面最大。 除上海外的29个省的1054个县。病区人口 2.7亿,由氟斑牙患者2638万人,氟骨病患 者128万人,重点为西北干旱地区。水源型氟中毒 病区多为高寒山区。 居民通常在无烟囱的条件下用高氟煤取暖 ,烘烤粮食等,使室内空气氟的浓度非常 高,粮食也受到污染。生活燃煤型氟中毒 啤酒,海产品,食盐,豆腐,砖茶等。 人群: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少数汉 族 表现:8-15岁儿童氟斑牙 16岁以上成人氟斑牙,氟骨症天然食物型氟中毒 预防: 根本性措施:减少氟的摄入 饮水型氟中毒:改水降氟 高氟煤烟污染:改灶防污染 人工将氟方法:明矾法,三氯化铝法,过磷酸法,活性炭 法 治疗:无特效药治疗,可补充钙和维生素C五、氟的毒性预防和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