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服饰演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534726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服饰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近代中国服饰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近代中国服饰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近代中国服饰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近代中国服饰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服饰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服饰演变(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的中国的生活变迁之 服装篇 组员:李丹阳 梁晓晗 王雅南第 一 幕男装篇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 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 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 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 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源于清代的服饰。 马褂加于长袍的外 面,因起源于骑马 短衣而得名,属于 满族服装。 国民政府也将蓝 长袍配黑马褂列 为“国民礼服”。 长袍马褂为清代满族男子最常 用的服饰之一 对襟、窄袖、团花马褂长袍马褂特点 圆领、窄袖。长袍为 大襟。马褂是对襟 马褂对襟,下长至 腹,前襟钉扣5粒; 长袍大襟右

2、衽,长 至脚踝上约6cm, 袖长与马褂并齐, 在左右两侧的下摆 还有一个33cm左右 的长衩,衣为蓝色 。作便服时,不拘 颜色。 五四时期的男装出现 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 并行不悖的局面。穿 着中西装都戴礼帽, 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 饰。 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 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 色,其他季节选用黑 色或深色。 西装 1929年,国民党定 都南京以后,民国 中央政府再次颁布 通令,决定将中山 装定为国服,并在 宪法中规定,文官 宣誓就职时必须穿 中山装;春季、冬 季和秋季使用黑色 ,夏季采用白色 中山装:民国的国服四个口袋代 表中国传统文化 领域里的礼、义 、廉、耻;五个 扣子,是五权分 立;袖口

3、上的三 粒扣子,象征三 民主义。 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 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 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 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 “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 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形成了朴 素、实用、 色 彩单一的着装风 格。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第 二 幕女 装 篇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女性服饰 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 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 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 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 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 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 其基础上予以改良,成为民 国知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 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 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 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为中 国民族服装代表之一。 特征: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 全

5、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 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 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 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 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必要的。 分类: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 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 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 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 、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 、夹旗袍、单旗袍等。短袄、套裙穿戴组合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 彩袖曲襟低领长袖旗袍 20世纪30年代彩绣大襟短袖旗袍 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 列宁装本来只是男士 穿的,但在中国却演变出 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 名的革命时装。女式列宁 装继承了列宁装主要的特 点双排纽扣和大翻 领。这款服装后来成了当 时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 青睐的时装。穿列宁装、 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 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 尾 声不同时代都有属于自己具有 代表性的服饰,让我们期待 更多斑斓的服饰会显示出我 们的风采。谢 谢 大 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