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534422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三角形》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认识三角形》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认识三角形》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认识三角形》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认识三角形》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三角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三角形》(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谈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回顾与反思十年课堂教学变化:五环节多环节“ 无环节”o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数学课堂教学占主导 的模式,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所谓“五环节教学” 模式(引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 业)。然而,这种模式在最近10年(1996-2006 )间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分析这10年间5届全国性 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与观摩活动(中国教育学会中 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600余份教案,可以充 分看到这种变化。每届评比活动基本覆盖全国各省 (市、区),每位参赛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推出 的,每份教学案例都是各地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因 此,这些案例具有极强的

2、代表性。 o2000年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的“五环节 教学”模式的应用。以1996年为例,在收集到的85份 参赛教案中,教学过程设计采用“引入(复习、复习引 入、复习提问等)、新授(讲授新课、新课讲解、新 知识教学等)、巩固(巩固练习、练习、举例示范、 组织训练等)、小结(学习小结、小结本课、课堂小 结等)、作业”的模式有72份(占总数的85%),而 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尝试活动(研究实验、 探求新知、探究归纳)、巩固练习、小结、作业”模式 的有11份(占总数的13%)。从中可以可以看到, 关 于教学过程,大部分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五环节”进行 的。1.五环节:强调讲授,注重训

3、练o这说明“五环节”已经成为我国数学课堂教学 的主要模式。这些教学设计的缺点是过分强 调知识的传授,过分重视教师讲授与学生训 练的作用,忽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 学生的认知过程(知识建构过程),忽视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1996年的教案中大量 出现 “强化训练”、“变式训练”、“快速训练 ”“规范训练”、“组织训练”等环节,就说明了 传统教学设计中对“练”的重视有极端化的倾 向。2.多环节:强化情境,注重活动o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发、2001年全国38 个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带来数学

4、教学设计的变革。随着课改 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自觉地进行融合,形成传统与现代 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在表面上看不到传统“五环节”的面孔 ,但又将传统的设计理念融入。或者表面上看,仍然是传 统的“五环节”,但其设计指导思想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收集到的2004年评比活动中的61份教学案例(其中课 标教材44份,原大纲教材17份)中,无论是使用课标实验 教材,还是使用传统的大纲教材,采用“创设情景,引导探 索”的案例有54份,占88%以上。 o由此可以看到,课改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但仔 细研读这些案例会发现,许多教师还停留在追求 形式的层面上,其本质仍在追求知识的传授上。 例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5、或“创设情境,导入 新知”等,即反映知识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此时,课堂教学设计虽然仍多呈现“五个环节” 或“六个环节”,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数教 学设计出现“学生活动”、“探究活动”、“师生互动 ”、“合作探索”“建立模型”等形式化的环节,表明 教师已经在活动设计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但还 不深入。 3.“无环节”:整体贯通,注重思维 o2004年以后,随着课改的深入,课改的理念、思想已经 进入多数教师的生活中,课堂教学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 。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都考虑到 三维目标,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都考虑到:创设问 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回顾反

6、 思等。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普遍在思考:如何突出学生 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这一阶段,一方面在总结实验区课改的经验 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一些偏颇进行积极的调 整,同时,开展积极的开放性探索。对教学设计,在以 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经历数学发生发展过程的指 导思想引导下,大胆地进行创新,呈现多样化,无模式 的时代。总的思想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运用新知,反思升华,多样作业”为指导,呈现出不拘一 格的局面。 o教学设计围绕紧密联系的两条主线进行:活动和问题 。许多教学设计采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双栏式设 计来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在设计上不

7、是追求外在的形 式,而是根据具体数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 过程。出现“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创 设情境探索交流归纳反思”、“猜测实验并收 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作业与评价”、“提出问 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分层训练”等多种设计思想 与流程。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而且对活 动的理解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不再简单地把活动仅理 解为外在的“动手操作”,而是把整个教学过程都视做 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看、听、做 、想、猜、说”等。甚至有些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把整个 教学过程用活动来表达,如“看一看,听一听,猜一猜 ,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有的 课通过“活

8、动1,2,3,4,5”来进行,有的课是通过“ 问题1,2,3,4,5”来进行的。o在收集到的2006年赛课的131个教学案例中,仅有4份( 占3%)设计仍然按“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 堂小结,布置作业”模式来进行,但仔细研读其内容,可以 看到,在各个环节已经将新课改的理念渗透其中,注重的 是学生的思维,而不仅仅是是知识的传授。o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课堂,由教 师为中心的课堂走向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被动接受知识 为主的课堂走向以知识作为载体、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 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运用、学会创新,课堂教学模 式发生着本质的变化。第二学段(46年级) o6认识三

9、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 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o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 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标中的要求(课程内容)第三学段(79年级)(2001版)o(4)三角形 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 、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 平 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o3三角形o(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 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 性。o(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 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 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第三学段(79年级) (2011版)教学重点、难点o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表示方式.o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 关系.三角形的概念: 1.描述性定义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形 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2.三角形的表示n三角形ABC ABC 建议:o1.认真研读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储 备、认知水平。o2.准确设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 点。o3.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因势利导,灵活机动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