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三《书愤》教案3篇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502770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必修三《书愤》教案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必修三《书愤》教案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必修三《书愤》教案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必修三《书愤》教案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必修三《书愤》教案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必修三《书愤》教案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必修三《书愤》教案3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1、 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 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 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 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 61 岁,在山阴闲居了 6 年, “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 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

2、年时的凌云壮志 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 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 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 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 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 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 “铁马”形象地概 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

3、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 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 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 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 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 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 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

4、” ,一个反问句即 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 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 “北望中原气如山” ,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 ,突出“气”的坚毅、豪迈、 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 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 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

5、,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 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 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 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 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 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 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6、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 分析 比较 课是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 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 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 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 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 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 1186 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

7、慨世事多艰,小人 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 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 (教读,齐读,背诵) 三 分析 (一) 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 (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 56 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 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

8、第二句押 an 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 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 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 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 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9、)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 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 9300 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 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 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 “铁马横戈” 、 “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常恐埋山丘

10、,不没委锋镝, 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 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读后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

11、、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 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 ,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 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 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

12、:/),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 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 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13、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 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 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 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 25 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

14、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 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 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 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 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 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

15、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 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 ,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 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 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 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 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 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 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 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