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49502743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总体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百 家 争 鸣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重点和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 2、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基础知识(死记硬背) 1、“百

2、家争鸣”的形成原因、含义、表现与 意义 2、儒、道、法、墨家主要代表和主要思想 主张 3、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4、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5、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6、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 :社会大 变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 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

3、”指争论和辩难。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2、“百家争鸣”的含义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 家、杂家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小说家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 子孟 子荀 子老 子庄 子韩非子墨子3、表现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天人 关系 礼的 思想哲学 思想 政治 思想思想 学说思想 学说思想 特点仁政 思想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表现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

4、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 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战争是残忍的,人们渴望和平。怎样避免 战争的悲剧重演呢?各抒己见:你对孔子了解多少?他的思想对 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借鉴价值?孔子提出“推人及人” 、“和而不同” 的命 题,这个命题后来经过周恩来的发挥演变成

5、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这已经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 间关系的准则,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这是儒家思想给世界人民的重大贡献。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 长人而异之。”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创立: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 录言论的论语材料材料1 1材料材料2 2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材料材料3 31.

6、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论语颜渊知识点拔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创立: 基本内容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3)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 (1

7、)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 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 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 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 ”思想;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 ” )(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但是,孟 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

8、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 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 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 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 改造成君子、圣人。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 思想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 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 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 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荀子打破“儒者不 入秦”的惯例,亲自到只讲霸道的秦国去考 察。他当着秦王的面,赞扬秦治安政绩和官 吏奉公守

9、法。然后荀子劝其更上一层楼,实 行王道,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 嬴政非常欣赏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 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是儒家学者。资料链接问题2、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论 学思之窗P6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时代 :(2)目的 :(3)观点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 、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1、老子及道家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

10、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 着哲理和东方智慧。老子1 1)创始人)创始人道德经三、道家和法家2)老子及其道家思想n n(1)(1)唯心唯心:老子的: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思想核心是 “道道”。认为。认为在在变变幻幻无无常的世常的世 界背界背后后,有不,有不变变的的“道道”存在存在 ,“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人要顺应人要顺应“道道”而生活。而生活。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 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 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2)(2)政治主张:政治主张:主张主张“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 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

11、受伤害,免于痛苦。n n(3) (3) 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观点: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人应该 看破事物间的差异,不做物质和欲念的奴隶,便可以 达到精神的逍遥和快乐。庄子还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逍遥游等2、继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庄子(庄周)3)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博大 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 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了深远的 影响。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 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 “积极无为

12、”的哲学观。它与老子的说统称黄老之 学。黄老思想是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政治 上的指导思想,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黄老 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但不能适应强化中 央集权的需要。新儒学西汉武帝后百家争鸣 法家流行春秋战国法家秦朝黄老 之学 西汉前期 (武帝前)小结: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是演变经过:2、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1)积极变法革新;(2)以以法治法治国国:明法令,严法典;明法令,严法典;(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 、势相结合治国。(“势”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

13、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儒家孔孟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 韩非子“兼爱” “非攻” “尚贤”“节俭”、尚同核心是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 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 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界 万物看作相对的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问题3、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 (1)主张: 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 入正常轨道,

14、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 道主义精神。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 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 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 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 想中的哲学基础。(2)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 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 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 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 格局。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

15、“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思考与练习1: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 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 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 立不住脚的)。”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故得 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 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民本思想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 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 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 立不住脚的)。” 论语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