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复习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502288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复习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药匙石棉网蒸发皿坩埚钳锥形瓶长颈漏斗干燥管漏斗量筒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 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一、常见仪器的使用1、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2、搅拌、过滤、蘸取液体时常用 。3、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 。4、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5、取粉末状药品 。6、溶液蒸发、浓缩和结晶 。7、量取80mL的盐酸 。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集气瓶药匙或纸槽蒸发皿量筒8、将锌粒加入试管 。9、取18gNaCl固体 。10、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11、盛硫磺在集气瓶中燃烧 。12、拿开热的蒸发皿 。13、使烧杯、烧瓶均匀受热 。14、用于装配气

2、体发生器,便于往装置中添加液体 。15、给较大量加热,较大量物质反应容器,过 滤中用于承接滤液 。镊子天平漏斗燃烧匙坩埚钳 石棉网长颈漏斗烧杯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指出错误俯视读数: 读数偏大,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仰视读数: 读数偏小,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大1 (07 山东 )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2.(07 连云港)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倾倒液体 过滤 给液体加热 检查装置气密性A B C DCD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检验气密性先把导管浸入水中,然后再用 手握紧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 泡冒出,证明气密性良好先往锥形中加水浸没长颈 漏斗下端,然后夹上止水 夹,再往长颈漏

3、斗中加一 定量的水,静止一会,如 果漏斗液面没下降,证明 气密性良好。把手拿开,过一会儿,可看 到水沿导管上升,形成水柱 ,说明装置不漏气。 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A怎样检查装置的气 密性?先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往瓶中注水至浸没导 管下端管口。用热毛巾捂住瓶,若 ,则 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先: , 将瓶浸泡盛有水和冰 块的烧杯中, 若: ,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瓶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往锥形瓶和瓶中注水到浸没长颈漏斗及导管下端管口制备的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分为:固+液 不加热型固+固 加热型选择气体收集装置:排水法(水槽、广口瓶)排空气法(向上、向下)四 、气体的制备装置五、气体的

4、制取、净化和检验 1、气体的制取 发生装置A装置适宜收集 气体; B装置适宜收集 气体; C装置适宜收集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小 不易或难溶于水万能瓶1) 如果是洗涤(或干燥)气体时 长管进,短管出 ( 长进短出)3)排空气法收集气体2)排水法收集气体 先把瓶装满水,短管进气,长管出水 ( 短进长出)收集装置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长管进,短管出( 长进短出 )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短管进,长管出( 短进长出 )1、(07佛山)右下图装置,有贮气、洗气等多种用途 。以下有关该装置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盛满水,气体从A管进 B用于病人输氧,瓶内盛放水,B管接供氧钢瓶

5、C测量HCl体积时,瓶内盛满水,气体从B管进,A 管接量筒 D除去H2中的CO2,瓶内盛放NaOH溶液,气体从A管 进2、如右图所示的气体收集装置,如 用它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管 进, 管出; 如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管 进, 管出。A BDA BAB指出图中存在的错误之处:二、三大气体的制取原理二、三大气体的制取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 OO2 2、HH2 2、COCO2 2的反应原理的反应原理 O O2 2的制取:的制取:_或或:_:_或:或:_COCO2 2的制取的制取:_:_HH2 2的制取的制取:_:_2KMnO4K2MnO4+MnO2+O22KCl

6、O3=2KCl+3O2MnO2 2H2O2= 2H2O+O2MnO2CaCO3+2HCl=CaCl2+H2O+CO2 Zn+H2SO4=ZnSO4+H2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用高锰酸钾加热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用高锰酸钾加热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OO2 2应应 选用(填序号,下同)选用(填序号,下同)_;_;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和 制取制取OO2 2应选用应选用_;制取;制取HH2 2应选用应选用_; _; 制取制取 COCO2 2应选用应选用_, _, 收集收集OO2 2应选用应选用_, _, 收集收集HH2 2选用选用_; _; 收集

7、收集 COCO2 2应选用应选用_三、三大气体的装置原理三、三大气体的装置原理ABCDEB AA ADC或EC或D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 利用以下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哪些?写出有关制取原理的 化学方程式。(答出两种气体)_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甲烷(CH4)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 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 两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来制取甲烷。试确定实验室制取甲烷应 选用以上哪种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化学方程式略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 制取装置选A,收集装置选C或D O2、CO2、H2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

8、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 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 右图所示的实验。实验 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蜡烛、装置、 装置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装置,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 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装置 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1)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g。 (2)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 (3)装置和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_(填“能”或“不能”)。 (4)理论上,装置和装置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 其原因是_。 (5)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 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蜡烛装置装置反应前的质

9、量/g 15.8182.3212.2反应后的质量/g 14.4184.1216.6 1.84.4 61 不能因为忽略了氧气的质量 不能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被吸收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作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 了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燃烧 与物 质的 性质 有关物质必 须具有 可燃性(2)燃烧 与氧 气有 关燃烧需 要氧气(3)燃烧 与温 度有 关温度必 须达到 可燃物 的着火 点分别夹取一张纸和一 小块玻璃放在酒精灯 火焰上点燃; 纸燃烧, 而玻璃不燃烧。 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点燃 后,一支放在空气中, 另一支用玻璃杯

10、罩住 放在空气中的蜡 烛继续燃烧,而 罩玻璃杯的蜡烛 过一会儿熄灭了。 用镊子分别夹一根小 木条、一块煤,放到 酒精灯火焰上 小木条很快燃烧, 而煤不燃烧。稀盐酸大理石二氧化碳 制取装置A浓硫酸 B干燥的蓝色 石蕊试纸C D氢氧化 钙溶液E蒸馏水2.小王、小张、小杨三位同学对CO2通入滴有紫色石蕊 试液的蒸馏水变红色进行了深入研究。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假设:(1)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色;(2) ;(3) 。实验证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 (3)装置B的作用是 ; (4)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蓝色石蕊试纸的

11、颜色始终没 有变化,这说明 ; 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前滴入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发生颜色变化,当有 二氧化碳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 说明 ;写出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结论:原假设 成立填(1)、(2)、(3)编号。 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取用固体药品 C.加热高锰酸钾 D.熄灭酒精灯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读取液体 C移动加热 D滴加液体体积 的蒸发皿 一、实验基本操作CD3.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4.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AD

12、5.右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利用该装置进行下列有关 实验(必要时可使用量筒、导管),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将CO2从b管通入广口瓶B收集氧气:将O2从b管通入装满水的广口瓶C测定H2的体积:将H2从a管通入装满水的广口瓶中D. 除去CO中的水蒸气:将混合气体从b管通入盛有适量浓硫酸的广口瓶中 B6.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操作有:装药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固定装置 加热 收集气体 撤酒精灯从水槽中撤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B C DB在化学实验中,操作顺序的先后往往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下列 实验的甲、乙操作步骤中,请将必须先做的操作步骤的代号 (甲或乙)填入答案栏中。实验实验操作甲操作乙代号 CO还还原氧化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