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正昆 标准化改革与发展-03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9502029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正昆 标准化改革与发展-03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纪正昆 标准化改革与发展-03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纪正昆 标准化改革与发展-03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纪正昆 标准化改革与发展-03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纪正昆 标准化改革与发展-03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正昆 标准化改革与发展-03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正昆 标准化改革与发展-03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使命二、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三、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和展望目 录2一、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事业。 标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了标准化法,行政法 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一系列方针、政 策、措施; 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领导作出一系列重 要指示,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将标准化工作作为 重要发展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一系列规划 、 计划和纲要; 全社会形成重视标准化氛围。运用标准化、宣传标 准化、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已经基本形成; 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2001年成立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

2、责,多方协 调,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3我国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标准 3万 行业标准 4万 10万地方标准 3万企业标准 10万 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标准效益四级标准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个 领域,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近70%。标准在保障产品质 量安全,促进产业转 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 交外贸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标准体系标准性质4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 加强。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ISO主席;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IEC副主席 ; 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ITU秘书长。 在ISO、IEC共908个技术委员会

3、和分委员会中,我 国以积极成员参加的有825个,其中,ISO654个 (占87%);IEC171个(达到100%);ITU16个工 作组(达到100%)。担任ISO、IEC、ITU技术机构 主席、副主席和项目报告人近300个。 我国与美、英、德、法、澳、日、韩和欧盟等30个 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与美、英、德 等7个国家建立了标准信息平台。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以我国主导的已发布 147个,提案310个。5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 标 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 会的发展。务必增强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

4、紧迫感和 使命感。 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 级的需求。 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标 准缺口较大;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刚刚起步; 工业领域标准即使相对完备,但缺口仍较大,如 节能降耗、 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电子商务、商 贸物流 等等;6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均为3年,“标龄”高出德、美、 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 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0.5% , 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 现行国标、行标、地标中仅名称相同的近2000项 , 有的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冲突; 制定标准主体多,28个部门,31个省(区、市)

5、都 制定发布强制性标准,且数量大,组织协调 弱, 交 叉重复矛盾多。 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要求。7国标、行标、地标70%为一般性产品标准和服务 标 准,本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但现在均 由政府制定,主体错位; 国际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尚无法律地位; 企业标准履行政府备案甚至审查性备案,企业能 动 性及竞争力受到抑制。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 能的提升。 标准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方立场不一致,协调难 度大,缺乏权威高效协调推进机制,越重要的标准 , 越“难产”;8有的标准实施效果不明显,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 未形成有效推动实施的工作格局。半

6、个多世纪形成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不足。问题原因9二、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紧紧围绕 十八大确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方向,着力解 决“三不”,发挥好“两个作用”,促进发展与进步。标准体系不完善; 着力解决 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适应。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 基础性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 战略性作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与进 步 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两个 作用10有形的手(看得见 的手) 政府调控市场经济 两只手无形的手(看不见 的手) 市场引导(亚当斯密+凯恩斯)市场经济 多种模式的差

7、别,关键是“两只手”的作用 比例不同。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主导) + (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混合所有制);主导: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 脉产业和资源。12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坚持减政放权、放管结合。放开搞活企业标准, 放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强制性标准管理,保证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的基本供给。坚持国际接轨,适合国情。 借鉴 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 和做法, 建立 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管13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统一管理 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管理全国

8、, 分工负责 国务院各部门管理其相关领域。 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进。 加快法制建设,做好标准化重大改革与法律法规修改 完善的有机衔接;(2016年完成“标准化法”修订) 统筹优先改革领域,关键环节 和实施步骤。通过增 量 带动存量,即通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增量(如团体 标准和企业标准),带动现 行标准的存量改革(清 理、 归并、修改、废止)。14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 管理体制 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 共治的管理体制; 标准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 准 协同发展、相互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工作格局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社会参与、协同 推 进; 标准化作用 有效支撑

9、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成为对 质 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 向中高端水平。15树立新理念:市场引领标准化的改革与发展。 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看得见的手 即政府 减政放权,放活市场, 激发活力。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 引领市场主体,特别是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 标准,实施标准等。 市场需求 市场将成为标准化需求的源泉;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这 个市场需求的牛鼻子:(七大 支 柱和先导产业 )即 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节能减排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 能源汽车。三、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和展望16抓住现代服务业: 生产服务业,如证券、金融、保险、物流、电子 商务等; 生

10、活服务业,如旅游、商贸、文化产业、社区服 务、政务服务等; 科技服务业,如检验、认证、专利等。市场验证 市场将成为检验标 准实施效果与效益的 试金石。 17构成新型标准体系: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 公益类推荐性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 (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 (提升竞争力 ) 18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 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 地 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标准范围:保障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 全,生态环境安全,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 管理体制 国务院有关部门 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 , 技术审查 ,组织实

11、 施和监督; 国家标准委 统一立项,编号,对外通报,由国 务 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从其规定。环保、工程建设、 医 药卫生强标,按现有模式管理。 免费向社会公开文本。 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建立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报 告制度。19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 优化推荐性标准(国、行、地)体系结构,向政府主 导的公益类推荐性标准过渡。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 的 数量(约7万)和规模。 标准范围: 推荐性国家标准:基础、通用、方法、社会管理、公 共服务、以及与强制性国标配套的标准; 推荐性行业标准: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与行 业 管理标准; 推荐性地方标准:满足地方自身条件、民族风俗

12、与 习 惯的特殊技术要求。 管理要点: 严控交叉、重复、矛盾; 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周期; 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公益类推荐性标准文本; 建立实时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20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主体:具备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 会 组织,产业技术联盟等市场主体; 标准性质:推荐性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 管理要点: 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联 盟自主制定发 布, 由市场优胜 劣汰; 国标委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 为 的规范;(含主体资质、制定程序和评价准则) 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多 的 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

13、术进步。21放开搞活企业标准。 主体:企业自主制定,自主实施; 水平:鼓励企业标准指标高于国标、行标、地标, 提 高竞争力;管理要点: 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取消政府对企业标准备案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企业标准比对和评价。22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 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 标 准化活动; 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 , 增 强话语权 ;(争取成立ISO竹藤、稀土等新TC) 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并带动中国产品、技 术、装备、服务“走出去”; 有效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加强沿线重点国家标准比对分析研究; 开展东盟农业标 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大标准化援外培训力度。 根据外交外贸重点领域,成体系开展急需中国标准 外 文版翻译出版,创建中国标准品牌; 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的制定;23推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向高端迈进; 推动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国际标准,如铁路、航空、 航 天、工程机械、能源等重点领域; 推进船舶、海洋、信息技术、茶叶等重大国际标准 取 得新突破; 中国承办第39届ISO大会。(第一次) 建立高效权威统筹机制。由国务院领导为 召集人, 有 关部委负责人为成员,日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承担 。 统筹重大改革,研究重大政策,协调重大争议标准 的 制定和实施。2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