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494323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文复习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 出师表 词五首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史记: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 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 自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详实,而 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 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大事年月记各种典章制度记历代帝王政绩记侯国兴亡记重要历史人 物的言行事功史记(1)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 的?这一

2、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 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 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 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 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 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2)为什么先写这段?”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 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第二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怎样看待他 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闾左適戍 渔阳”的九百人举行推翻秦王朝的起义。起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直 接

3、原因 “失期、法皆斩”。起义前的谋划、准备:卜神问鬼,丹书鱼腹,篝火 狐鸣。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 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 吴广的足智多谋。1、第三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 ,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2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 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 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1)抓住时机 (2)故

4、意使自己受辱 (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赢得支持3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 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 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 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 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1)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是: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 是: 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 朝的更大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 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

5、“世家”是史记中为那 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 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 以充分肯定的。 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陈胜是个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有勇 有谋,有敏锐洞察力,有卓越领导才能的 农民领袖。我说陈胜: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 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 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 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 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

6、陈涉始。客出入愈 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 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评价陈胜:读完以上的材料后,你对陈胜有哪些新 的认识?你怎样评价陈胜呢?v陈胜骄傲自大,听信谗言, 不得人心,不履行 自己的诺言,不重情谊。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 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 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归纳各段的段意。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 ,唐雎从容镇定,据理答辩。唐雎面对秦王的武力恐吓,拼死 抗争,捍卫安陵国

7、和自己的尊严 。秦王被唐雎折服。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 的魏属安陵小国,其用意是什么? 秦王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 ,企图不战而并吞安陵国。 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 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 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 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 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 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 。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 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v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具体指什么内容?秦王 提出“天子之怒”有何用意? v“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用战 争来恐吓唐雎,迫使唐雎答应秦王的 要求

8、。v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无理请求,安陵君和唐雎的 话却各有分寸,试比较安陵君和唐雎言辞的不 同特点。 v安陵君拒绝秦王时言辞委婉,比较 软弱;唐雎拒绝秦王时立场坚定,观 点鲜明,非常强硬。 v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 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 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v 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趋之”的林则徐,他不畏强暴,勇赴国 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男儿奋发 图强;又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 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变法图强, 开拓创新的品质鼓舞着每一位仁人志 士勇往直前。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 什么样的人? 秦王: 贪得无

9、厌、蛮横奸诈,外强中干 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机智勇 敢,能言善辩,具有凛然正气 的外交家的形象。 v 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v 蔺相如、荆轲、 晏子、周恩来v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v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 惠面孔的句子是: 2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v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

10、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v4.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6、唐雎拒绝易地,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文学知识 隆中对节选自 , 作者 ,字 (音 ),是: 朝人, 家,所著本书共 卷 ,记载三国时期 、 、 三国 的历史。对,是 的意思。 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 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 亮? v“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 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 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宜” ,“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 亮的才能。为下文“

11、凡三往,乃见”埋下伏 笔。 2、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 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 出来? v“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 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 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 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 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 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v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 ,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 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 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 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 论。 4、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 是什么? v从政权、

12、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 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 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 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v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 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 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 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 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 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v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 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 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 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 地。 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

13、象所 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 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曹操: 孙权: 刘表、刘璋: 诸戎、夷越: v不可与争锋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也 取而代之 西和犬戎,南抚夷 越。 7、 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 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抚边境各民 族; 广布“仁义”; 结好孙权,搞好 外交; 巩固荆、益基地; 利用帝室 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选择 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搞好内政。 v 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 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v 成霸业,兴汉室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v

14、 目的: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 ,都是为了出师。只有国内政局稳定 ,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 顾无忧,专力伐魏。 v三条建议中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为什么?v 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 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 而非为谗邪之徒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 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以 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 明。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 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 小人。 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 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 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v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 ,句句都借先帝之口

15、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 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 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 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 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 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 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 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 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 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 衷了。总之,“受恩感激”, “报先帝”,“忠陛下 ”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 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作者对后主和他所推荐的贤臣提 出了哪些要求? v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 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 持国内政局稳定v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 言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 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军事家。vv杜甫: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vv 长使英雄泪满襟。长使英雄泪满襟。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阅读出师表57节: v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