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481855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 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 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 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 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 洋中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是欧亚

2、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 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 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 cm/a.阿拉伯板块; .欧亚板块; .可可斯板块; .北美板块; .加勒比板块; .南 美板块; .纳兹卡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 .澳大利亚印度板块; .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 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 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 50150 千米不等,面

3、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 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 (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 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 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 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 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

4、没有陆壳分布。【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 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 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 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 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 块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 Press, 1982)图中板块 B 正相对板块 A 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 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

5、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 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 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 2.0 厘米/年(红海)到 18.3 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s 见 94 页“板块构造学说” 。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 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 (DGr

6、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 热积累使地幔物质地幔对流说升温、变轻,形成上升流,到软流圈顶部转为平流。这种平 流的前缘与另一相向平流相会,形成下降流;到深部下降流又转变成相背的平流,其前锋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又回到了上升流底部,并对其进行补充,于是地幔内部就出现了对流环,这种现象称为地 幔对流。在地幔上升流的上方形成洋中脊的扩张,下降流发生处则导致板块俯冲,而在平 流区地幔流拖拽板块,并使之水平运移。 【地幔对流】mantle convection 深部地幔

7、物质由于热量增加、密度减少而形成热流上升, 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这一词汇在 19 世纪已有人提出,英国著名地质学家霍姆斯(A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 (D.Griggs,1939)试图用地幔对流作为大陆漂移的驱动力。20 世纪 60 年代这一观点被地质学 家广泛接受,并成为海底扩张、板块移动以及地幔柱形成的重要机制。地幔是由高温的热 物质组成的。由于地幔内部存在密度和温度的差异,导致固态物质也可以发生流动。地幔 对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一种热传导方式,又是一种物质流的运动。地幔对流的过 程是缓慢的;地幔对流的流动形态可地幔对流的假

8、设以不同(如图所示)。热的地幔物质上 升减压常常伴随有部分熔融作用发生。地幔对流可以是从核幔边界上升至岩石圈底部,形 成全地幔对流环;也可以是分层对流,即上、下地幔分别形成对流环。近些年来地震层析 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已证实地幔的流变。 【地幔柱说】mantle plume theory,plume tectonics hypothesis 一种板块运动机制的学说,由摩根(WJMorgan,1971)提出。地幔柱指地幔深部物质的柱状上涌体,直径可达 150 千米,由放射热积累导致地幔深部或核幔边界的物质升温上涌形成。地幔柱上升到岩 石圈底部后向四周扩散,从而推动板块运动。在地质历史上,地幔柱的位

9、置相对固定而长 期活动,其顶部引发的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链。这种火山链由新到老位置的迁移指示板块 运动的轨迹,即可把它当作板块运动的一个参照系。目前已确证的地幔柱约有 20 个。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名词被赋予新的涵义,有些学者认为地幔柱可分为两类,即在地幔 范围内存在因板块俯冲消减和重力陷落而成的冷地幔柱(cold plume)和核幔边界物质上涌而 成的热地幔柱(hot plume)。冷、热地幔柱的运动是地幔中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它控制或 驱动了板块运动,导致岩浆活动、地震发生和磁极倒转,影响着全球性大地基准面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物灭绝与繁衍。热地幔柱上升可以导致大陆破裂、大

10、洋开启;冷地幔 柱的回流则引起洋壳俯冲和板块碰撞。还有些学者预言:地幔柱构造正在发展成为一种超 越板块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新模式和大地构造新理论。然而由于存在众多难以用地幔柱构造 加以解释的地质现象,这一新理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超级地幔柱】super mantle plume 又称巨型地幔柱。由 Fukao 和 Maruyama(1994)提出的一 种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方式和全球动力学假说。巨型地幔柱起初指起源于核幔边界,直径达 数千千米的热物质上涌体(即热地幔柱),是大陆裂解和海底扩张的基本动力。目前全球共 有两个巨型热地幔柱,分别位于南太平洋和非洲下面。后来发现除上升热地幔柱外,在亚洲大陆之

11、下超级地幔柱的颈缩膨胀构造还存在一个由俯冲物质在上、下地幔边界堆积形 成的巨型冷地幔柱,它是大陆聚合的驱动力。冷地幔柱到达核幔边界,引起热扰动和热物 质上涌。巨型热地幔柱和冷地幔柱相辅相伴出现,构成了现代地球物质热对流的主要方式。 超级地幔柱的形态及上涌过程复杂,丸山茂德将其简化为图所示:地幔柱从 D层上升并 颈缩变细,到达地幔中部后向 670 千米深度逐渐扩展;在 670 千米深度附近巨型地幔柱分 为若干较小的二级地幔柱向上喷涌;在升至板块底部后再次横向扩展,并沿板块的断裂或 薄弱地带上升,而形成更小的三级地幔柱。现在地球上的大约 50 个热点,可用这些三级地 幔柱来解释。不过,目前这些二、

12、三级分支地幔柱的存在及形态还带有很大的推测成分。 超级热地幔柱的形状及其地表显示 (据 Maruyama,1994)【涌流构造说】surge tectonic hypothesis 曾译颤动构造。迈耶霍夫等 (Meyerhoff et al.,1977)提出的一个新全球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假说,即软流圈涌动的驱动机制。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由于地球收缩引起冷凝的岩石圈地块塌陷到软流圈中时,部分岩浆依重力法则上涌,直至 达到岩浆密度与周围岩石密度相平衡的位置上才会停止下来。这一过程正像一个巨型液压 机,遵循帕斯卡定律,通

13、过岩浆的涌动把所受压力传递到各个方向。强烈的岩浆涌动对构 造运动起决定作用。岩浆涌流通道是岩石圈中最基本的构造单元,可以依据近 40 种物性标 志加以鉴别。涌流通道被分为洋盆型、大陆边缘型和大陆型等三类。大洋中脊是洋盆型涌 流通道中的主干通道,这些通道可为构造运动提供浅层作用机制。它们的存在可由全球热 流图证实。迈耶霍夫等(1992)提出了一些用板块构造学说得不到合理解释的地质现象,例 如全球高热流带(大于 55 毫瓦/米 2)相互连通的网状分布形式,用涌流构造说可得到圆满地 说明:网状高热流带是由下伏涌流通道网络形成的。如果涌流通道被强烈压缩,它们可变 为裂谷带或褶皱带,每个涌流通道的变形形

14、式是它上面岩石圈厚度的函数;又如声谱仪显 示洋中脊被众多纵向裂隙切割,提示洋中脊下面软流圈的流动方向并非与洋中脊相垂直, 而是和洋中脊平行;迈耶霍夫等(1992)以此作为批判海底扩张和证实涌流通道存在的证据。 涌流构造假说指出了板块构造假说之不足,提出了一个将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诸方面相统 一全球主要热点分布图 (据 Condie,2001)的机制,但至今这一假说还不是很完善的。 【热点】hot spot 形成与板块边界无关的、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火山的岩浆源。威尔逊 (J. T. Wilson 1963)提出,指通常伴有大规模火山活动的地表高热流区。全球火山大部分沿板 块边界,特别是洋中脊分

15、布。可是板块内部有些地方也有强烈的火山活动,而且它们下面 并没有海底扩张作用发生。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及其西延的天皇海岭,呈线形延伸, 长度超过 6000 千米, 由最东端的冒纳罗亚活火山(时代为零),向西依次变老,到最西北 毗邻千岛海沟的底特律海山(约 80 百万年)。相应地貌上也由活火山岛变为休眠火山岛,高 度降低、破坏程度加大,最后成为海下截顶山。这一现象被解释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运移 过程中通过下伏固定热点留下的迹线。图为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主要热点。摩根(W. J. Morgan,1971)明确提出这些热点是下地幔对流的表现,即热点是地幔柱的地表表现。洋底 高原即海台多由热点火山产生,

16、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翁通爪哇海台。有些热点也出现在大 陆内部,如美国黄石公园。中国的峨眉山玄武岩也是热点火山的产物。【贝纳尔瑞利对流模型】BenardRayleigh convective model 由贝纳尔和贝纳尔涡瑞利 分别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的有关热对流作用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从定性到定量的实验。 1906 年法国学者贝纳尔进行的较详细的基础实验证明,只有当温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受 热部分才会从各处上升,而它们的周围则会下降。继之,就会出现如图所示那样无数规则 的正六角形,温度增高的部分会在六角形中心上升,而冷却部分沿六角形边缘下降。这就 是所谓的贝纳尔蜂巢或贝纳尔涡”(Benard cells)。进而还表明贝纳尔蜂巢是稳定的;流质 层的厚度和正六角形的边长之比恒近于 1。后来,1916 年瑞利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