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培训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49478252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常见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常见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常见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培训(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培训防控知识培训王江浩 2013年9月12日江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JIANGHUA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三三二二一一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学校常见食物中毒防控知识案例分析一一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流行特点(一)、极易发生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40-60 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 ,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 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 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 发生与流行的条件。当前我县部分学校条件有限

2、,寝室居住学 生多、密度大,甚至一张上下铺睡4名学生 ,极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出现暴发流行。流行特点(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 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 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 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 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 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 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流行特点(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 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 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 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 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

3、者密度高,传 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 。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 流行特点(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 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 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 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 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流行特点(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 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 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 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 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 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传染病常见症状呼吸道传染病发热、寒颤出疹头痛、头晕全身乏力肌

4、肉酸痛肠道传染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常见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 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 ,如菌痢、伤寒等 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 手足口病 4.虫媒 传播 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 见于乙肝、艾滋病等 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种类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学校常见传染病 介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 称流感,是由 流感病毒引起 的急性呼吸道 传染病。流感 病毒传染性较 强,一年四季 均可发病,冬

5、春季易流行。流行病学: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 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 传染源。传播途径:呼吸道经空 气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对变异后的 病毒无效。临床表现: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潜 伏期13天,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 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肌痛 、全身不适,干咳。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 样便。年幼及老年患者,病情可更重,出 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痰 ,呼吸急促,紫绀等。预防: 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 疫苗。老年、儿童、免疫受 抑制者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在流感流行季节,应尽可能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 毒,减少公众集会。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

6、病者预防服药。教室、寝室等学生密集场所在冬春季经常进行空气 消毒可降低流行可能。在气温较高时可加强通风换 气,降低病毒浓度,也可有效防止流行。空气消毒方法:可用苍术、艾叶、大青叶、诃子、连翘、荆芥 等中草药。如教室面积为55,可用苍术、艾 叶、大青叶各50g,采用煮蒸法或烟熏法进行 消毒,其中煮蒸法效果最佳。紫外灯照射消毒。臭氧消毒。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水 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疾病,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全年 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 病变皮肤粘膜组织,疱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 体外,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患

7、水痘学 生应在结痂脱落后才返校上课)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 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患病学生较集中时可采取该班 级停课)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水痘主要在儿童,病后免疫力持 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临床表现: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临床分为前驱 期和出疹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或中 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 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进入皮疹期。皮疹 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的丘疹,再 经数小时后发展为疱疹。疱疹直径35mm, 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瘙痒。12天后疱疹 从中间开始结痂,数日后脱落,一般不留疤痕 。皮疹分批出现,躯干最多

8、,其次为头面部, 四肢远端较少。水痘为自限性疾病,约10天左右自愈,儿 童患者全身症状较轻,成人及婴儿病情较 重。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水痘脑炎 ,水痘肝炎,间质香心肌炎及肾炎。预防:接种水痘疫苗,免疫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可 有效防止水痘的发生和流行。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水痘全部结痂 或出疹后7天。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 病人接触,对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进 行消毒,托儿机构教室和寝室用紫外线照射消 毒。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接触后12 小时内使用有效。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 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流行病学:传染源:早期

9、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 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感染后一般 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 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 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 ,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至40摄氏度 。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以耳 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疼痛明显。腮 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 消退。预防: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该病 。患者应按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自发病日起在 家(医院)隔离9天,不得上幼儿园或学校, 以免传染病他人。加强环境消毒,病人的日常用品、玩具、

10、鼻咽 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减少公众集会。易感人群可服用抗病毒冲剂进行预防。麻 疹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将成为现实,世 界卫生组织(WHO)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病 。WHO美洲区已于2000年消除了麻疹,欧洲区、东地中海 区和我国所在的西太区也分别提出2007年、2010年和 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发病率1/百万)。2005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 消除麻疹。2013年我县麻疹发病率已超过1/百万,未达到消除麻疹目 标预计2014年我国将进行消除麻疹目标验收。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流行病学:

1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 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 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终身)。临床症状:潜伏期约7天,最长潜伏期为21天。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起病急,主要表现有发热,上呼 吸道炎,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等症状发热后34天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 、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25日出 齐。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面,压 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后35天,发热开始减 退,皮疹按出疹先后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 样脱屑,持续约12周。

12、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天。预防: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症状的延长到10天,对 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无并发症的患儿应 在家中隔离。环境和空气消毒按呼吸道传染病。所有8月龄儿童应接种麻风二联疫苗,1824月龄儿童 应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做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确保学龄前儿童至 少2剂次含麻类疫苗的接种,对控制麻疹在学校流行有 重要意义。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 蛋白。我县于2009年起连续4年在全县范围对8月龄14岁儿 童开展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或强化免疫工作。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 以发热、全身性皮

13、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含有 大量病毒,出诊前后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幼龄儿童多见,在易感人群较集中、环 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有较持久地免 疫力。临床表现: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 可伴咽痛、轻咳和流涕。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 触痛。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 见于面部及躯干部位。预防:同其它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做到患 者隔离治疗,易感人群注射麻腮风三联或 风疹疫苗,无条件可口服抗病毒冲剂。环境进行紫外线或消毒剂消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叫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

14、病。由EV70 型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强,可经手 、眼科器械、毛巾、昆虫等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4小时,最长6天,起病急,迅速 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2-3天 后结膜下出血,儿童病程短,一般23天,成 人可长达12周。预防:确诊患着应隔离治疗,禁止去公共 浴池及游泳池,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 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洗 手,加强眼科器械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 ,学校应倡导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要用肥 皂勤洗手,勤洗澡,不共用毛巾和脸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

15、传染病 ,目前我县多为EV71或CoxA16病毒感染发病。临床表现:起病急,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 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 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 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病人和 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可经粪口传播,也可经呼吸道( 飞沫、咳嗽、打喷嚏)传播,还可因接触病人 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 和物品等造成传播。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传染期:发病前数天开始排毒,急性期病人粪 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通常发病后1 周内传染性最强。流行病学病后免疫力: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别病原的特 异性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少有交叉免疫。 因此儿童可多次患病。季节性和周期性:全年均可发病,一般57月 为发病高峰。因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 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 度大,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人群分布: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 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幼儿园在流行季节极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和暴发 流行。学校、托幼机构预防措施做好晨检、午检,及时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发病后在家 至少隔离一周。每例病人返校时要做严格排查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