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478019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1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实践常见中医护理操作医学2常见中医护理操作 耳穴埋籽 拔罐 中药熏洗 穴位按摩 湿敷 涂药 艾条灸 刮痧医学3耳穴埋籽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 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 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医学4耳穴埋籽1 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5心理状况。2 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 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 的目的。 3 禁忌证耳部炎

2、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4 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5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 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医学5耳穴埋籽6 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 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 加强疗效。6

3、.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 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 ,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医学6耳穴埋籽医学7拔罐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 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 位上,造成局部瘀血

4、现象,达到温通经络 、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 的一种技术操作。 医学8拔罐1 评估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 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1.3 心理状况。2 目标2.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2.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3 禁忌证3.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3.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4 告知4.1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4.2 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 ,数日后自然消失。4.3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5 物品准

5、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医学9拔罐 6 操作程序6.1 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6.3 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6.4 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 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6.5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6.6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6.7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 较多处不宜拔罐

6、。7.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7.3 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7.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7.6 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医学10拔罐医学11中药熏洗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 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 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医学12中药熏洗1 评估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1.2 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1.3 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1.4 心理状况。2 目标2.

7、1 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2.2 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2.3 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2.4 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3 禁忌证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4 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5 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 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医学13中药熏洗 6 操作程序6.1 遵医嘱配制药液。6.2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6.3 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 挡,注意保暖。6.4 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

8、感 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6.5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6.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 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7.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7.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7.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7.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医学14中药熏洗医学15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 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剌激,可 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 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9、。 医学16穴位按摩1 评估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 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1.3 心理状况。2 目标2.1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2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3 禁忌证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 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4 告知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5 物品准备治疗巾。医学17穴位按摩 6 操作程序6.1 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6.2 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6.3 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6.4 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 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6.5 操作过程中观

10、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 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6 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 签字。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7.2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医学18穴位按摩医学19湿敷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 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 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医学20湿敷 1 评估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1.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1.3 心理状况。2 目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3 禁忌证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4 告知注意药液温度

11、,防止烫伤。5 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 )、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医学21湿敷6 操作程序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6.3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 浸湿后,敷于患处。6.4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 温度。6.5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 者衣着,整理床单位。6.6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7.2 注意消毒隔离,

12、避免交叉感染。7.3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 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 师,配合处理。医学22湿敷医学23涂药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 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 油剂、膏剂等。 医学24涂药1 评估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1.2 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1.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4 心理状况。2 目标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3 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4 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

13、、绷带、橡胶单、中单等。5 禁忌证婴幼儿颜面部禁用。医学25涂药6 操作程序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6.2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 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6.3 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 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6.4 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6.5 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6 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 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7.2 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 发。7.3

14、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7.4 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7.5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7.6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7.7 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 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医学26涂药医学27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 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 技术操作。 医学28艾条灸2.1.1 评估2.1.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1.1.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2.1.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2.1.1.4心理状况。2.1.2

15、目标2.1.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2.1.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 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2.1.3 禁忌证2.1.3.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2.1.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2.1.4 告知2.1.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2.1.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2.1.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2.1.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2.1.5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

16、巾、屏风等。医学29艾条灸 2.1.6 操作程序2.1.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1.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2.1.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2.1.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 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2.1.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2.1.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2.1.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2.1.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2.1.7 护理及注意事项2.1.7.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 肤或烧毁衣物。2.1.7.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 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 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医学30艾条灸医学31刮痧法 刮痧法是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