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471206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万重山漫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过万重山漫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过万重山漫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过万重山漫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过万重山漫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万重山漫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万重山漫想(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万重山漫想刘征Contents作者简介1解题2语音词语3课文分析4作者简介v刘征,本名刘国正,1928年 生,北京市人,著名的语文 教育家、诗人、杂文家。与 程光锐、臧克家并称“三友 ”。 v著有刘征诗书画集、 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 等三十余种著作。 v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 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 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语音v夔门(ku)耸峙(zh) 篙工(go ) v啃噬(sh)摧山坼地(ch) 端倪(n)v抟(tun)燧(su) 混沌(hndn ) v无恙(yng )栖落(q) 怯弱(q ) v千仞(rn) 眺望(tio) 攲侧(q)v翎毛(lng) 追溯(s) 舵师(du )词语a)

2、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b) 敧侧:倾斜。c)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毫: 毫毛。发:头发。d)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e) 海水东注 注:灌注。f)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盈:多出 来。溢:充满而流出来。g)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 开。h)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形容 思维活动范围广阔。水击:振翼拍水。 i) 抟:盘旋。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j) 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k) 翎毛:鸟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l) 燧:古时候取火的器具。这里指取火的动 作。 m)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n

3、) 步履:(书)行走。 h)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i) 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j)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k) 耸峙:高耸矗立。 l)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m)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解题v万重山: “万重山”能突出三峡山多,山险的特点。出自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 v漫想是“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但 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 制,是作者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是遐想。 这表明作者并不是只就眼前所见之景而写

4、景, 而是以过三峡为缘由,通过它引申联想来表达 某种理念,呈现思考的结论。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以其险 峻的地形 、绮丽的风光 、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 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它西起四 川省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南津关, 全长约204千米。 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 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 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瞿塘峡三峡第一峡夔门天下雄三峡第二峡 巫峡绮丽幽深,诗情画意川东门户 巫山云雨巫山十二峰神女应无恙巫峡第三峡西陵峡滩多水急屈原纪念馆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结构v第

5、一部分(1-2)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 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 的耸峙,设置了惝恍迷离的意境,引发了人们 的遐想。 v第二部分(3-14)作者的漫想 v (3-10)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v (11-14)漫想无数第一个 v第三部分(15-16)船过三峡,想,感到喜 悦。 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相”的终点。起点 夔门作者漫想的起点在何处? 终点又在哪里?终点 船出 三峡触发作者展开联想的是什么?vA.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了另一个天地 v思维的起点 vB.头脑中一无所。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 来。 v思维的展开 vC.于是,我的思维,如同被风牵引着,无边无 际地延伸开去。

6、 v思维的延伸vD.我的思维向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v思维的拓展 vE.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 过三峡的人一样。 v思维的深化 vF.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曾经感到和 未感到的喜悦。 v思维的终点这些这些“ “漫想漫想” ”是语句是是语句是 沿着怎样的思路展开沿着怎样的思路展开 的?的?现实未来历史现实? 请找出本文的线索 “过” 从船出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经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 峡的全过程。紧扣“漫想” 不断拓展时空内涵。从现实的壮丽景象,而想到 远古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后又回到现实,再写船到终点时的 喜悦。提示:请从文 章题目入手 过万重山漫想 作者开头何

7、以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 ?v一方面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张目 ,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 自然展开。请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 “耸峙云霄” “横枕江面” -远景“迎面扑来” “转瞬即逝” - 近景“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 -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 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v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险”的 特点。这为后面的联想准备了感受基础。第二段中连续三问,表现了“我”什么样 的心理?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v表现了“我”内心淡淡的畏惧、忧虑,为写第一 个穿

8、过三峡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衬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什么时间,用什么工 具,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克服了什么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时间: 春秋战国之前或更早;工具: 独木船;困难: 高崖、险峡、暗礁、飞瀑;精神:物质上:工具的原始和简陋精神上:舆论是压力知识上:认识的局限性联想这三个方面联想这三个方面 的困难,反衬第的困难,反衬第 一个穿过三峡的一个穿过三峡的 人战胜困难和阻人战胜困难和阻 力的勇气。力的勇气。作者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遇到 那些困难?v物质上的困难:毫不含糊地这么做 精神上的压力:微微一笑 知识上局限:不知道,也没有想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文章

9、在第9节中四次写到“他不知道,也 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 有想过这些困难呢?v“不知道”并不是真的对前面的艰险一无所知, 而是强调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没有想”也不是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而是 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 ,决不为困难所吓倒。这里赞扬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怎样的 一种精神?v不怕困难 不怕风险 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为什么要赞扬这种精神?v期望人们能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 煌的业绩,来开创未来。“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又联 想到什么?v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v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v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v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v这些“

10、第一个”有什么共同点?v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v有探索精神。 v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v意志坚定。 v有开拓精神。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 正的“三峡”, “三峡”何以加上了引号?v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上的“三峡”了 ,而是代表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 阻力。文中几处处“三峡”的含义义 1、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 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 还要早一些”、“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具体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终

11、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道(水)路。 3、“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 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 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 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是象征了等待人 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分析结尾 船已经穿过了三峡,我感到了第一 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 悦。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 指经历艰险,扩大了生活世界所获得 的喜悦 第一个

12、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是指作者:指新时代的人们发扬首创精神赢得千百年后 人们的崇敬的喜悦。课课文主旨本文通过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时面对三 峡的奇险景色,产生了一系列的漫想,通 过漫想,作者歌颂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期望人们在新长征的路上、在四化建设 中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 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 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追溯上去,进 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讴歌了人类知难而进 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 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 思路的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由此,阐 明了一个哲理:只有闯过艰险的征途,才能体会到成 功的喜悦。文章的思路及讴歌的首创精神第一个过三峡的人所想所见奇、险所得未曾有过的喜悦无数个第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