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务_14章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9439569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理论与实务_14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金融理论与实务_14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金融理论与实务_14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金融理论与实务_14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金融理论与实务_14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理论与实务_14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理论与实务_14章(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 本章是宏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章节,也是整个课 程体系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内容较为系统, 知识点较多,考点也很多,尤其与现实结合紧 密,是简答题和论述题经常性的出题点。建议 学员首先掌握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再次基础上全面复习,把握细节,学会分析 实际问题。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 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以及论述题。第一节 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 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 措施的总称。 总体来看,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2、即政 策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政策传导 机制。货币政策四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中央银行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 标,进而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 标。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二)货币政策的特点 1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 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例题】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金融机 构是( ) (2010年单选题) A商业银行B专业银行 C中央银行 D投资银行 【答案】C 【解析】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其 实施主体只能是中央银行。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一般包括稳定

3、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 平衡四大目标。 (一)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早具有的,也是最基 本的政策目标。是指一般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相对稳 定,不发生显著的或剧烈的波动。稳定物价并不意味 着中央银行要将物价保持静止不变,而是指将物价控 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不能过高,防止出现通货 膨胀,也不能持续过低,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的且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 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工作,通常以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察是 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但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失 业率为零。 失业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摩擦性

4、失业,即由 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所 造成的失业;一种是周期性失业,即由于整个社会的 总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一种是自愿性失业,即劳 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自愿放弃工作所造 成的失业。一般认为,如果不存在周期性失业,则可 认为实现了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 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情况。 (四)国际收支平衡 开放型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 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三、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上述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既有统 一

5、性,又有矛盾性,中央银行很难同时 实现这四大目标,需要统筹兼顾,有所 侧重。 (一)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 发生冲突。 菲利普斯曲线显示:失业率高,物价上 涨率低;失业率低,物价上涨率高。 面对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中央银行可有三种选择:一是失业率较 高的物价稳定;二是通货膨胀率较高的 充分就业;三是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 之间相机抉择。在具体操作中,中央银 行只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相机抉 择,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 适当的组合点。 (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间具有一致性, 奥肯定律论证了这种一致性。美国经济学家奥

6、肯于1962年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 关系的“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 反向的变动关系。那么,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 ,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 。 (三)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间具有矛盾性, 经济的增长一般都伴随着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 上涨。 (四)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五)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 时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带来货币支付能力的增加,会 导致对一部分本来是用于出口的商品转向内销。两方 面作用的结果是进口的增长高于出口的增长,导致贸 易逆差。为了平衡国际收

7、支,消除贸易逆差,中央银 行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国内的有效 需求,但是生产规模也会相应缩减,从而导致经济增 长速度放慢。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 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 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 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 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不同的国家 在不同的时期,总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来选择货币 政策的最终目标或侧重于某一方面。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人民银行法,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003年12月2

8、7日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再次确认了这一目标。 确定该项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在于: (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 和局限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 分的,稳定货币和经济增长是互为基础、互为 条件、互相促进的统一体。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 稳定货币”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增长”。 (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 标的相互冲突 在“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 长”的政策目标中,既充分肯定了“稳定货币” 是第一性的,又明确了最终目的是“经济增长” ,这样就可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效避免畸轻 畸重,以

9、破坏货币稳定来求得经济增长的现象 (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必须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缩小差距,使我 国早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政府的长 期目标,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落脚点 。而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 须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这一前提条件,只有在 稳定货币币值的基础上,才可能使我国经济的 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达到高质量的增长。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 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 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

10、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 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 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 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 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 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 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 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 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 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 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

11、,市场中 货币供给量减少。 2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 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 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局限性: 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 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 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 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 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 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 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

12、的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 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 效果。 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 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 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 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例题】如果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则( ) A、商业银行会增多上交存款准备金数量 B、商业银行会相应地降低本身贷款能力 C、商业银行会通过派生机制,以倍数规 模缩小货币供应量 D、商业银行不会受到影响 E、以上 说法全对 【答案】ABC 【解析】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 ,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

13、的法定准备金数 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 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 ,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 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 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 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 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 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通常会 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 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 影响商业银行向社会提供的信用量,以达到调 节

14、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具体来说,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利率,会 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上升,这会 产生两方面的效果:第一,降低商业银行向中 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 投放。第二,反映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意向, 产生一种告示效果,商业银行会相应提高对客 户的贴现利率和放款利率,减少企业的资金需 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是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 量减少,利率提高,达到紧缩效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利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中央 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哪些金融机 构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中央银行对此进行规定与调整,能够改 变或引导资金流向,可

15、以发挥抑制或扶 持作用,主要着眼于长期的结构调整。 2 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 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 贷结构。 缺陷: 第一,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 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再 贴现多少,均由商业银行自身决定。 第二,影响力有限。在商业银行过度依 赖再贴现融资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再 贴现利率的调整会受到制约,削弱中央 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能力。当商业银 行对再贴现融资依赖度有限时,再贴现 政策将如“空中楼阁”,难以发挥作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 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用以改变商 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 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 工具。 1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公开市 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 时,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扩大基 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 量,增强其贷放能力;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 需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会在金融 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