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432442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圆 锥的体积锥的体积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六年级学生基本都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特点,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做试验的方式,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试

2、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涨。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扶”而不是“包办代替”,使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真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2注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在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等基础上,自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3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直觉猜想试验探究合作交流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同时,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实践,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 课件 铅锤学生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 沙子或水教学过程问题导入1提问激趣。师:怎样计算这个铅锤的体积?(出示铅锤)预设生:可以用“排水法” 。把铅锤放入盛水的量杯中(水未溢出),根据水面的先后变化求出铅锤的体积。师:怎样求出沙堆的体积?(课件出示例 3 沙堆图)预设生 1:用“排水法”好像不行。生 2: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正方体,测出它的棱长后计算它的体积。生 3: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长方体,测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它的体积。生 4: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圆柱,测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出它的底面积后计算它的体积

4、。2导入新知。师:大家都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求这堆沙子的体积,但如果我们在计算沙堆体积之前,必须把沙子重新堆放成以前学过的几何形体,这样做又麻烦又不容易成功,看来我们还需要寻求一种更普遍、更科学、更便利的求圆锥的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探究新知1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2探究圆锥的体积要借助一个什么样的圆柱来研究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并说出观点:应该选择一个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更为合适。3课件出示等

5、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4方法指导。议一议:怎样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呢?(各组同学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预设 生 1:把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再倒入圆锥形容器中,看可以正好装满几个圆锥形容器。生 2: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正好几次可以倒满。生 3:选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型和圆锥模型,先用“排水法”分别求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再算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5操作交流。(1)分组试验。请同学们分组试验。(学生试验,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汇报。师:谁能汇报一

6、下自己小组的试验结果?预设 生:在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情况下,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向圆柱形容器里倒,倒了 3次,正好倒满。师:通过试验,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 生 1: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生 2: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 3 倍。6推导公式。师:结合自己的试验结果,说一说计算圆锥的体积时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预设 生 1:需要知道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生 2: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也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师:你认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

7、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六年级学生基本都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特点,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做试验的方式,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试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涨。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扶”而不是“包办代替”,使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真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2注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8、。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在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等基础上,自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3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直觉猜想试验探究合作交流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同时,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 课件 铅锤学生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 沙子或水教学过程问题导入1提问激趣。师:怎样计算这个铅锤

9、的体积?(出示铅锤)预设生:可以用“排水法” 。把铅锤放入盛水的量杯中(水未溢出),根据水面的先后变化求出铅锤的体积。师:怎样求出沙堆的体积?(课件出示例 3 沙堆图)预设生 1:用“排水法”好像不行。生 2: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正方体,测出它的棱长后计算它的体积。生 3: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长方体,测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它的体积。生 4: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圆柱,测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出它的底面积后计算它的体积。2导入新知。师:大家都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求这堆沙子的体积,但如果我们在计算沙堆体积之前,必须把沙子重新堆放成以前学过的几何形体,这样做又麻烦又不容易成功,看

10、来我们还需要寻求一种更普遍、更科学、更便利的求圆锥的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探究新知1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2探究圆锥的体积要借助一个什么样的圆柱来研究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并说出观点:应该选择一个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更为合适。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4方法指导。议一议:怎样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呢?(各组同

11、学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预设 生 1:把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再倒入圆锥形容器中,看可以正好装满几个圆锥形容器。生 2: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正好几次可以倒满。生 3:选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型和圆锥模型,先用“排水法”分别求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再算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5操作交流。(1)分组试验。请同学们分组试验。(学生试验,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汇报。师:谁能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试验结果?预设 生:在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情况下,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向圆柱形容器里倒,倒了 3次,正好倒满。师:通过试验,你发现等底、等

12、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 生 1: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生 2: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 3 倍。6推导公式。师:结合自己的试验结果,说一说计算圆锥的体积时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预设 生 1:需要知道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生 2: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也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师:你认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六年级学生基本都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特点,在教学圆锥体积

13、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做试验的方式,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试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涨。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扶”而不是“包办代替”,使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真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2注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在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等基础上,自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3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

14、的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直觉猜想试验探究合作交流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同时,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 课件 铅锤学生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 沙子或水教学过程问题导入1提问激趣。师:怎样计算这个铅锤的体积?(出示铅锤)预设生:可以用“排水法” 。把铅锤放入盛水的量杯中(水未溢出),根据水面的先后变化求出铅锤的体积。师:怎样求出沙堆的体积?(课件出示例 3 沙

15、堆图)预设生 1:用“排水法”好像不行。生 2: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正方体,测出它的棱长后计算它的体积。生 3: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长方体,测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它的体积。生 4: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圆柱,测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出它的底面积后计算它的体积。2导入新知。师:大家都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求这堆沙子的体积,但如果我们在计算沙堆体积之前,必须把沙子重新堆放成以前学过的几何形体,这样做又麻烦又不容易成功,看来我们还需要寻求一种更普遍、更科学、更便利的求圆锥的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

16、探究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探究新知1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2探究圆锥的体积要借助一个什么样的圆柱来研究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并说出观点:应该选择一个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更为合适。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4方法指导。议一议:怎样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呢?(各组同学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预设 生 1:把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再倒入圆锥形容器中,看可以正好装满几个圆锥形容器。生 2: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正好几次可以倒满。生 3:选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型和圆锥模型,先用“排水法”分别求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再算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5操作交流。(1)分组试验。请同学们分组试验。(学生试验,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