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下《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432283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九下《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九下《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九下《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九下《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九下《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九下《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九下《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蒲柳人家(节选)4(教学案例 ) 教学依据: 本文节选自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 ,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仅仅只是从头到 尾阅读一遍就需要很长时间,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所以更适合选点进行 突破,突出一两个适合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其他内 容就大胆放弃。 这篇课文的学习突破点,经过考虑,我选择了感受人物形象。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总目 标第一条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

2、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同时指出:“语文课 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 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而由感受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出 发,了解、吸收属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助于让学生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发学生思考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施加良好的影响, 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健康高尚的情操,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 目标。 小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愿意阅读小说,而就学生的阅读经

3、验而言,这 篇小说和他们以前所读的大部分小说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小说所传达出的 属于特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氛围,而这种气息和氛围,对于从小就生活在现代化都市 中的现代中学生们而言,无疑是隔了一条大大的鸿沟。另一方面,就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 也许部分学生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但他们现在的农村生活经历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农村生活 又有很大的不同,况且不同地方的农村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课文中描述的何满子的光葫 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和长命锁、洗三和百家衣,还有“娇 哥儿” 、 “心尖子” 、 “肺叶子” 、 “老生儿” ,这些乡土风俗和语言在深深吸引着他们的同时, 也极

4、容易让他们只感觉到可笑,极容易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课文传达出来的 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时间造成的文化的鸿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在选点突破时,先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并考虑到学生 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点入手进行突破。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学生就能找 到熟悉的生活经验。在小说中,何满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而现在很多孩子由于父 母工作繁忙,也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爷爷非常重视何满子的学业,不惜以“一个字一个 铜板”的代价为孙子请来一位前清的老秀才, “每天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供着,而且 当何满子不听老秀才的话而挨打时, “非但不怪罪

5、老秀才学规森严,而且还从旁给老秀才呐 喊助威” ,这和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学业的重视和严格如出一辙。无论是何满子的爷爷还是奶 奶,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能镇八方” ,可是到了何满子身上,经常也拿他没辙,尤 其是何满子的奶奶,而在现在许多孩子的家庭中,爷爷奶奶也是孙儿孙女的“保护伞” ,有 的孩子与爷爷奶奶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父母,这种祖孙之间的亲情,很容易让学生在情 感上产生共鸣。此外,初三的学生才十四五岁,他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 对于容易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的小说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目光。所以选择小说中的人物 作为突破点,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进而体会当时的生活习惯、风俗

6、人情,避免 了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正是因为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还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小说的人物形 象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因素,所以人物形象不仅仅只是教学 的突破点,而且也成为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 当学生将目光投注到人物身上以后,既可以通过概括人物的优点和不足锻炼学生从文本中 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经验:了解要想使人物 形象可亲、可信,就必须完整地表现出人物身上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就不会只停留在文字

7、的表面,仅仅只是为小说中一些与今天的生 活方式不同的地方感到好笑,而会把目光投注到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简单的、宁静的, 没有太多物质方面的欲望和要求。可以这样说: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 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这一切都与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截然不同,这种生活状态 正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的追求。学生一旦感悟到这一点,就已经进入到小说阅读最有魅力、 最有吸引力的高度和层次了,已经调动学生进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目标维度。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动的语言与精彩的人物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 了描写生动的句子和段落,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人物就远没有这样生动形象,通过体会语

8、 言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形象,进而体会小说的魅力所在。小说的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 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来源于民间活生生的语言,为小说增色不少,而且把书面语 和口语有机结合在一起,雅俗同赏,使语言面貌更丰富,色彩更绚丽。 此外,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 20 世纪 30 年 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 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 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 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这种民族特

9、色的坚持让这部小说在众多的作品中显 得与众不同,如果失去了这种坚持,小说也就随之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吸引读者的魅力。 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坚持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批九十年代出生的初中生们对民族 的、传统的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少,对西方的、流行的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多,由此可以进行 课内外衔接,拓展学生的关注视野,引导学生大量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对 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塑造人物性格时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从主要人物“爷爷” 、 “奶奶”的形象分析入手,学习课文通过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甚至 是外号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10、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他们的优点,也要写出他们的缺点,要 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虚构出来的“平面”人物。体会课文 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仔细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概括人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乡土气息;联系生 活中的现象,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中营造出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状态,感受没有遭受 物质欲望污染的健康纯净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健康纯净的生

11、活中属于民族的、传统 的东西,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思考应当以怎样的方式生活。这种思考应和学生的生活实 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 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小说的人物形象为学习的突破点 和线索,串起各个教学环节。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在完成各个教学环节时,反复进行课文的阅读,力求让学生对课文内 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完成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 越俎代庖。注重合作和探究,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相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培养积极探究 的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融入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相互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

12、地进行 自我教育。 三 教学构思 1联系生活,重点切入: 第一遍阅读课文,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和课堂主体的地位,把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文内容进行解读。由于学生阅读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 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了与自己的生活相类似的经历上,更多地关注的是小说中的三个主要 人物:何满子、爷爷、奶奶。 2阅读课文,走近人物: 学生将目光集中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以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发掘人物身上 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课题“蒲柳人家”感受人物身上纯朴的气息。此外,从阅读中获取写 作经验,学习如何把人物塑造得更真实,更可信。 3品味语言,体会风情: 这一环节主要依靠学生

13、进行合作和探究来完成,指导学生通过有选择地阅读课文,再进行 讨论,提炼和概括出文章的语言特色。 4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将话题引入现实生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相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进行人生 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5内引外联,拓宽视野: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了属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大量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课内可与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单元相 衔接。课外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现象:奥运会闭幕式上八分钟的表演中,从茉莉花到红灯 笼,都充满了民族的特色

14、;女子十二乐坊坚持传播和发展民乐,所以才有在日本的大红大 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现象,值得每一个中学生关注和思考。 课堂实录: 一 联系生活,重点切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的节选,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 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 1980 年,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能够在 24 年之后被选入我们的教材,可见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常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你先仔 细地阅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 (阅读完成后,学生发言) 开头设置的问题可以充分

15、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实施做好了铺垫。 (专家点评) 生 1:阅读课文让我感兴趣的是文中有趣的人物故事。如“一丈青”大娘打纤夫一段,一 个老大不小的老太太抽着柳条将几个光着身子的大汉打成落水狗,而且堂堂男子汉居然向 老太太拼命求饶,谁看了都会觉得可笑。而何满子的爷爷, “身穿长衫,却骑一匹光背儿马, 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挂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 ,也不得 不令人忍俊不禁。正因为课文中有了如此有趣味的一面,所以我才会乐于读课文,读得越 多,乐趣越多。 生 2: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发现作者将文章里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而具体,比如,当 我读到何满子六岁,剃了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时,我的脑中好像浮现出 何满子既可爱又调皮的样子;而当我读到何满子的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 时,我的脑中顿时清楚地呈现出何满子奶奶威严却不乏亲切的面庞。这些部分都能激发我 的阅读兴趣。 生 3:这篇课文中写何满子平日学习、生活的情景最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读到这些段落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时,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和何满子一样,也需要学习;和何满子一样,也有 长辈总是牢牢地盯住我们,督促我们抓紧时间学习。我还盼望知道在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