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word教案1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415468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word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word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word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word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word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word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word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桥边的老人桥边的老人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2.掌握叙述视角。 3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战争的残酷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2)学生能了解“冰山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一、导入课题 导入: 人们,往往为了一个正义的口号而发动战争,为了大家的幸福而奔赴战场,然 而,置身其中的个人却伤痕累累。战争到底带给一个普通人什么样的遭遇?今 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一起感

2、受战争之下的一个普通人 的生存。二、初读感知二、初读感知 (一)小说背景 提问:提问:桥边的老人桥边的老人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从哪里看出来?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共和军与法西斯交战之前,百姓撤离的场景。 课文原文: “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 推车”“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 点。”“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 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 ,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

3、向埃布罗挺进。”三、研读课文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一段(一)研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 提问: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大战之前的场景。提问: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大战之前的场景。 参考:忙乱 “涌过桥去”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 ,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疲惫 “尽是尘土”“蹒跚地爬上陡坡” 小结: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 、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 写实效果的画面。这种用白描手法来展示战争的场面的手法早在唐朝时早有人 运用,展示如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

4、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杜甫 兵车行 参考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 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二)(二)“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分析分析 过渡: 小说在忙乱的撤离场景中展开。然而,小说并未正面描述战争场面的激烈,也 没有描述百姓在撤离途中被轰炸的惨景,而是在“老人”和“我”之间展开了 对话。提问:提问:“老人老人”和和“我我”在小说中分别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在小说中分别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5、参考:“老人”是撤离的人群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西班牙人;“我”可能是一个 侦察兵(“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 地点。”)。过渡: 小说就是由“我”这个人物展开叙述的,小说所描述的就是“我”所说的,所 看到的,所听到的,还有“我”自己的动作。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 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因为“我”看到的、听到的是有限制的,所以,小 说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我们读者所读到的也是有限的。小说还有一种视角是全知视角。例如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断: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

6、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 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 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 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 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 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务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 狂乱的梦想。莫泊桑 项链提问:请比较课文和这段文字,说说有限视

7、角与全知视角的叙述有什么区别?提问:请比较课文和这段文字,说说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叙述有什么区别? 参考: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 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读者 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思考:请同学们细读小说,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思考:请同学们细读小说,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参考:“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 这里透露出老人对故乡浓厚的

8、情 感。因为是谈到他的故乡了。老人“微笑“与第一段中的场面描写中的“紧张 、忙乱”的人们显得格格不入,透露出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沉浸在故 乡的温暖回忆之中。“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最后”一词意义丰富。老人热爱故乡 ,他不愿意离开故乡,更不愿意离开他那些心爱的动物,但是战争迫使他失去 了一切。“最后”把那种不愿意离开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矛盾和痛苦心情透露无 疑。 “最后几辆车” 这简单几个字有着多重含义。第一:暗示老人的命运。因 为如果老人没有搭上这最后几辆车,意味着他要永远地留在战场上,意味着老 人的生命凶多吉少。第二:暗示情节的发展。“最后几辆车”意味着人群逐渐 减少,这暗示战争越来

9、越临近,把战争的那种紧张感透露出来。 “疲惫不堪”“茫然”“瞅”“撑”“摇晃”“向后一仰”“终于”“坐了下 去” “木然”这些词语都透露出老人的命运堪忧。因为一方面他体力不支 ,更为重要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里包含着老人“怨”与“冤”,老人既不懂政 治也不懂战争,却偏偏卷入到战争中去。老人只想好好照顾动物,但战争剥夺 了他的权利。为什么要毁了老人这种简单的生活要求?这是对战争的控诉和无 声的谴责。过渡: 采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语言简洁,富有张力,意义丰富,使读者的能动 性发挥到最大程度。作者这种简洁的叙述正好体现他的创作观念。 作者在午后之死中讲到他的创作观:

10、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 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 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 面上。” 这就是后人说的“冰山理论”。 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 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 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 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提问:在提问

11、:在桥边的老人桥边的老人中,露出水面上的中,露出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一”和水面下的和水面下的“八分之八分之 七七”分别可能指什么?分别可能指什么? 参考: 八分之一被显露在外面,反映的是老人的孤独、无助。但是冰山之下的八分之 七是作者所省略,可读者能强烈感受到的内容,包含:战争的残酷性,社会动 荡,死亡,对战争的谴责,对和平的向往,战争对人性的压迫,呼唤人性的回 归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三)主题分析(三)主题分析 思考:思考: “我我”与老人的对话说得最多的是什么内容?(动物)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与老人的对话说得最多

12、的是什么内容?(动物)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 始终围绕着始终围绕着“动物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 人三次唠叨着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作者在强 调什么呢?调什么呢?参考:老人总在问“怎么办”?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 同情,体现了老人的善良,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老人把动物的生命看成自己生 命的一部分,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思考:思考:“我我”能理解老人吗,为什么?能理解老人吗

13、,为什么? 参考: 不能,因为面对老人对我解释他在看管动物,我“并没有完全听懂”;“我” 问老人政治态度,老人却根本不关心政治;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 “我”心不在焉。 因为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凝视 着浮桥”“一直倾听着”);而老人远离政治,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 物的生命。 但,“我”还是很同情老人,表现在(1)主动的搭话,主动问他“什么动物” (2)催促老人快点离开(3)安慰老人,提醒他鸽子会飞出去的(四)结尾分析(四)结尾分析 思考:小说的结尾除了交代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思考:小说的结尾除了交代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14、明确: (1)点明故事背景(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3)暗 示中心(“复活节”的有意提及是呼唤人性的暗示仅有的幸运)四、课内训练四、课内训练 训练题目: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 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 (留给学生 5 分钟时间思考和书写) 参考 1: 我应该留下吗?不!留下意味着死亡。我还是随大家一同逃亡到巴塞罗那吧。 也许那儿会是天堂。但是,但是在那边我没有熟人,没有熟人。我该走吗 ?走吧,走吧。不,不,我应该留下,留下陪着我的家乡一同遭受残酷的战争 ,我的亲人-猫、羊、鸽子,不

15、知道怎么样啦? 参考 2:这些都是什么,我还在等待等待。和他们去吧!拖着我疲惫的身躯, 跟着众人走吧!不!我的猫!我的亲人。但还是,不,我要留下来,我不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要苟活在这世界上。我只是在照顾动物。死!死也要留下!愿我能与上帝指明 的意愿同在。死去吧! 参考 3:我只想和我的动物待在一起,可是我现在却在这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天哪!我七十六岁啦。我走不动啦。可是前方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 谁愿意搭理我这个无家可归又衣服尽是尘土的老人呢?五、课堂总结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写得都非常好。我们已走进老人的内心。老人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 却被卷入战火之中。老人是个弱者,是个无辜者。海明威关注的不再是英雄, 也不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 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 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让我们在祈祷和平中结束我们 这堂课。记住:生命何其可贵,战争何其残酷。附: 1.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 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 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