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396661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找 规律规律导学案教学案设计导学案教学案设计课题找规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更容易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因此,本节教学具有以下特色:1.重视课前的复习铺垫。在学习新课之前,将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不仅为新知的学习扫除计算上的障碍,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2.重视学生对思考过程的表达。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

2、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计算规律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 课件 口算题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口算比赛,导入新课。(5 分钟)1.课件出示口算题卡,要求学生抢答。23 5112314410430322006022.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1.认真看老师出示的口算题卡,快速计算并举手抢答。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下面各题。306 1340120340105003422060703630701213030二、探究新知。(20 分钟)1.发现规律。(1)课件出示教材 30 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

3、算式。提问:你们能算出它们的得数吗?能说说是如何计算的吗?(2)课件出示算完的三组算式,请学生思考:算式中的乘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3)请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2.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算式。6318 1546018236要求:在给出的算式下,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2)组织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写的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课件出示算式 16348,请学生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得数。1630 160316030 16300(4)组织交流。1.(1)看算式,尝试计算,思考计算过程并交流。(以第一组算式为例)515,可以表示 5 个 1 是 5;51050,可以表

4、示 10 个 5 是50;5010500,可以表示 10 个 50 是 500。(2)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3)组长整理好本组的发现,向全班汇报。每组下面的两个算式都与上面的算式有联系。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末尾添上一个 0,积的末尾也添上一个 0。2.(1)独立思考:在哪个乘数的末尾添上 0,添几个 0,积的末尾应该也添几个 0,然后在给出的算式下面再写出几组算式。(2)汇报自己写的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观察需要计算的算式与给出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4)说出计算结果和计算时的想法。2.填一填。乘数30202718乘数1

5、0302050积课题找规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更容易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因此,本节教学具有以下特色:1.重视课前的复习铺垫。在学习新课之前,将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不仅为新知的学习扫除计算上的障碍,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2.重视学生对思考过程的表达。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计算规律的掌握和熟练应

6、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 课件 口算题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口算比赛,导入新课。(5 分钟)1.课件出示口算题卡,要求学生抢答。23 5112314410430322006022.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1.认真看老师出示的口算题卡,快速计算并举手抢答。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下面各题。306 1340120340105003422060703630701213030二、探究新知。(20 分钟)1.发现规律。(1)课件出示教材 30 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提问:你们能算出它们的得数吗?能说说是如何计算的吗?(2)课件出示算完的三组算式

7、,请学生思考:算式中的乘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3)请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2.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算式。6318 1546018236要求:在给出的算式下,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2)组织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写的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课件出示算式 16348,请学生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得数。1630 160316030 16300(4)组织交流。1.(1)看算式,尝试计算,思考计算过程并交流。(以第一组算式为例)515,可以表示 5 个 1 是 5;51050,可以表示 10 个 5 是50;5010500,可以表示 10 个 50 是 500。(2)

8、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3)组长整理好本组的发现,向全班汇报。每组下面的两个算式都与上面的算式有联系。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末尾添上一个 0,积的末尾也添上一个 0。2.(1)独立思考:在哪个乘数的末尾添上 0,添几个 0,积的末尾应该也添几个 0,然后在给出的算式下面再写出几组算式。(2)汇报自己写的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观察需要计算的算式与给出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4)说出计算结果和计算时的想法。2.填一填。乘数30202718乘数10302050积课题找规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在学

9、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更容易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因此,本节教学具有以下特色:1.重视课前的复习铺垫。在学习新课之前,将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不仅为新知的学习扫除计算上的障碍,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2.重视学生对思考过程的表达。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计算规律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 课件 口算题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

10、、口算比赛,导入新课。(5 分钟)1.课件出示口算题卡,要求学生抢答。23 5112314410430322006022.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1.认真看老师出示的口算题卡,快速计算并举手抢答。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下面各题。306 1340120340105003422060703630701213030二、探究新知。(20 分钟)1.发现规律。(1)课件出示教材 30 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提问:你们能算出它们的得数吗?能说说是如何计算的吗?(2)课件出示算完的三组算式,请学生思考:算式中的乘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3)请学生交流各

11、自的发现。2.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算式。6318 1546018236要求:在给出的算式下,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2)组织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写的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课件出示算式 16348,请学生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得数。1630 160316030 16300(4)组织交流。1.(1)看算式,尝试计算,思考计算过程并交流。(以第一组算式为例)515,可以表示 5 个 1 是 5;51050,可以表示 10 个 5 是50;5010500,可以表示 10 个 50 是 500。(2)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3)组长整理好本组的发现,向全班汇报。每组下面的两个算式都与上面的算式有联系。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末尾添上一个 0,积的末尾也添上一个 0。2.(1)独立思考:在哪个乘数的末尾添上 0,添几个 0,积的末尾应该也添几个 0,然后在给出的算式下面再写出几组算式。(2)汇报自己写的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观察需要计算的算式与给出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4)说出计算结果和计算时的想法。2.填一填。乘数30202718乘数10302050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