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96066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郴州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省郴州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省郴州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省郴州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省郴州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20182018 年上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年上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

2、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

3、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

4、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 2 -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

5、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B.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C.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D.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A.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B.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C.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3 -D.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B.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C. 鲁迅和朱

7、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D.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4 4 小题,选择题每题 2 分,翻译每句 6 分,共 1818 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8、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9、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4 -可知矣/C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B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君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D师说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给概括出来了。6、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第二段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有例证,有引证。D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 -三、古诗鉴赏(本大题共 2 2 小题,每题 4 分,共 8 分)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11、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体弱多病,官务清闲。8、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B.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C. 尾联中“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D. “霜叶满阶红”与“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E. 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9、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四、古诗文默写(共六句,每

12、句 1 分,共 6 分)10、(1)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3)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6)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五、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4 分,简答题 6 分,共 10 分)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

13、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 7 -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

14、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

15、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

16、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