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质图13513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49350887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地质图13513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阅读地质图13513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阅读地质图13513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阅读地质图13513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阅读地质图13513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地质图135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地质图13513(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七 章 阅 读 地 质 图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宋允玲地形图:是由各种表现地形和地物的线条线条及符号符号构成,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比例、图式图式绘制的水平投影图水平投影图。地形图除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外,还同时反映地势起伏 。地形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形及地质情况的综合图纸。它是在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颜色(或花纹)及规定符号符号,按比例尺比例尺缩小把地表上各种地质体垂直投影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的一种图件。地形地质图除可以反映地表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的分布外,还可以反映一定深度下地质体的延伸情况和图幅地区的地壳发展史。地形图和地形地质图赵李坪地区地形图赵李坪地区地形图宁陆河地区地质图一、地质图将一个地

2、区的地 层、岩性、地质构造 、岩浆岩体等内容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按一定比例尺, 用规定的线条、符号 和颜色表示在平面上 的图件。1.综合地层柱状图在地质图的基础上,地区内地层、岩体 及其接触关系,按由老到新的顺序,用线条、符号及颜色排 列绘制在一个呈柱状的剖面图上,两侧标示出地层时代、岩 石、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的图件。二、地质图的附图2.地质剖面图指垂直于区内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 所切割的地质体剖面,反映地质体深部特征的地质图件。 可在地质图上切割绘制(图切剖面图),也可以在野外实 地测量绘制(实测剖面图)。 (1 1)实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简介)实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3、简介a. 选择剖面位置b. 实地测量,记录剖面测量记录表剖面测量记录表c. 资料整理和绘图(2 2)图切剖面的制图方法)图切剖面的制图方法剖面线的选择:尽量穿 越区内主要地层、主要构 造,尽量垂直区域构造线 方向。 切地形剖面。 投影地质内容。 填充花纹、符号。标注岩层产状, 地层符号 。 加图例、图名、比例尺 、剖面方位 加责任签。三、地质图包括的其它内容及格式1.图名一般用地名来命名。 2.比例尺是表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一种比例关系的 尺度。一般用文字、数字或线条比例尺表示。 由于研究目的、任务不同,采用不同精度的地形图为 底图,精度要求愈高,比例尺愈大: 小比例尺 1:100万1:10

4、万 ; 中比例尺 1:5万1:1万 ; 大比例尺 1:几千 ; 3.图例将地质图中 表示各种地质体的符号 、代号、颜色及线条等 放在小长方块中,加以 说明,并按一定顺序排 列于图幅的右侧方。 四、 地质图的阅读方法 (一)阅读步骤 1.看图名及比例尺:了解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及精度要求。 2.阅读图示及图例:了解各时代地层、岩性、构造及色标情 况。 3.阅读图上内容:了解整体地层、岩体及构造的分布情况。 4.根据工作需要,详细阅读自己所要了解的某地某方面的内 容及特征。 (二)阅读细则首先通过阅读图例 、综合柱状图,了解地 层新、老顺序、接触关 系、岩性、化石等特征 及色标,然后从地质图 上观察

5、各地层的分布特 征及产状。 1、地层的分布特征2、褶皱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根据地层的 展布情况进行分析读图: (1)背斜是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 (2)向斜是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为老地层。 (3)倒转褶皱是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地层 出现重复。 3、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一般用红色线条或粗体黑线表示: (2)逆断层(1)正断层(3)平移断层4、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1.整合接触:5、侵入岩体的表现特征 (1)岩基、岩株在图上表现为 较规则浑圆状形态分布,与不 同时代地层呈斜交接触。2.假整合接触:3.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一般以色标加代码表示 :酸性岩体用红色,中性岩

6、体 用粉红色,基性岩体用绿色表 示。(2)岩脉(岩墙)呈不规则带 状、长条状分布,常穿插不同时 代的地层界线。水平岩层倾斜岩层一、水平岩层一、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的曲线平行或重合的曲线,正常层序时,山谷中山谷中 出露老地层,山坡上出露新地层出露老地层,山坡上出露新地层。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 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二、直立岩层二、直立岩层 在地质图上的 表现呈一条与地与地 形等高线相交形等高线相交 的直线的直线。地质图上一般用产状符号标出倾斜岩层 的产状。在地形高低起伏地区,倾斜岩层的地质 界线与等高线相交,并在山坡和山谷处弯曲 成“V”字形,其规律受岩层倾角大小、

7、岩层倾 向及地面坡度的关系所确定。三、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三、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1相反相同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地质界线与地形 等高线同向弯曲,弯曲程度小于地形等高线,在穿越河谷处 “V”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V V字字 形形 法法 则则2同大相反同大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倾角大于地面坡角面坡角时,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反向弯曲反向弯曲,在穿越河谷处 “ “V”V”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下游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下游。V V字字 形形 法法 则则3同小亦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同向弯曲同向弯曲

8、,在穿越河谷处“ “V”V”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V V字字 形形 法法 则则四、各种褶曲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四、各种褶曲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当地面平坦时) 1水平褶曲:对称的平行条带,地层对称重复出露 2倾伏褶曲:抛物线形,地层对称重复出露3. 倾竖褶曲:类似于倾斜褶曲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线线 状状 褶褶 曲曲4短轴褶曲:长椭圆形 5穹窿和构构造盆地:近圆形(向斜和背斜的判断主要 是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1) 背斜和向斜:两翼岩层呈对称出现, 从核部到两翼,岩层由老到新为背斜;从核 部到两翼,岩层由新到老为向斜。 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2) 两翼产状情况:两

9、翼倾角大致相等 ,倾向相反,为直立褶曲;两翼倾角不等, 倾向相反,为倾斜褶曲;两翼同向倾斜,一 翼正常,一翼倒转,为倒转褶曲。(3) 枢纽产状:枢纽水平,核部宽窄变 化不大,两翼岩层界线呈平行分布,为水平 褶曲;枢纽倾伏的背斜(或向斜),两翼岩层 界线延伸至倾伏(扬起)端呈弧形相交,若倾 伏的背斜、向斜相连,则岩层界线呈“之” 字形弯曲。 五、各种断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1倾向断层:地质体不连续,地质界线总是上升盘向倾向方移动。判断正逆断层要结合断层面和岩层面的产状。2走向断层:常表现为地层的重复(或加厚)或缺失(变薄)具体表现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断层层性质质断层倾层倾 向与岩层倾层倾 向关系

10、 相反相同 断层倾层倾 角岩层倾层倾 角断层倾层倾 角岩层倾层倾 角 正断层层重复缺失重复 逆断层层缺失重复缺失断层垂直褶曲上下错动后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30断层时代及断层时序发生断层的一套地层,被未发生断层的地层所覆盖, 其断层时代应在上一套岩层中最老一层时代之前,下一套 被切断岩层中最新一层时代之后。断层产生的时代 30在多条断层相交割的地段,断层发生的先后次 序,称为断层时序。被切割的断层比未切割的断层 时代要老;被切割次数多的断层比切割次数少的时 代要老。断层时序 1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各时代地层连续无缺失,地质界线彼此平行呈带状。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 :缺失 某时代的地层,

11、地质界线平行呈 条带。 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 :A:上下岩层走向不同,地层 有缺失,地质界线相交。B:上下岩层走向相同,但倾 向或倾角不同,地形平坦时也可 以呈平等的条带,但上下岩层产 状明显不同。六、地质体不同接触关系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2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接触界线不平直,可切穿沉积岩的层理。侵入岩中有围岩的捕虏体沉积岩被与侵入体共生的岩脉切穿沉积接触:沉积岩中没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岩中没有沉积岩的捕虏体沉积岩底部有侵入体的砾石断层接触:接触界线较平直侵入体中的岩脉被切断首先是读框外的内容:包括阅读图名、比例尺、图例和地 层柱状图。通过这一步,我们就可以

12、了解图幅区的地理位置、 范围大小和制图精度。特别是可了解本区有哪些时代的地层、 岩石类型、岩性特点、地层接触关系,即对地质图幅有一总体 的概念。第二步是读图框内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图的各个细节之前 ,首先要大致将地质图的内容通读一遍。在通读时,先根据地 形等高线、水系及标高点的分布情况,了解本区的地形特点、 山脉、水系分布的主要方向,地形和岩性、构造的关系,然后 对照图例了解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和产状,主要褶皱和断层构造 的分布方向,岩浆岩体的分布和产状等,查明本区总的地质构 造轮廓。在这基础上,便可对地层、褶皱、断层、岩浆岩、变 质岩及矿产等方面的细节,逐一按步进行详细分析。第三步是综合归纳和提出问题。地质图中的地质构造不是 孤立的东西。这些地质现象是这个地区历史演变发展的结果, 实质上说是这个地区所经受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它 们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通过对地质现象逐一的分析之后。 应该进一步找出这些地质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是怎 样演变发展成现在所见的情况,即综合本区的地质发展概况。 最后提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