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概况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49342469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建筑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建筑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建筑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建筑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概况(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 、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 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 古代史:公元前 270 万年公元 1840 年。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近代史:1840年1949年 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主要是指中国汉族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1.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 木结构中国建筑的精髓 在埃及的沙原上,三座用巨石建造的金字塔已经有5000年了。同样,曾经辉煌过的 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都早就湮灭了,但是遍布欧洲和西亚大陆的那些 石头建造的建筑遗

2、迹,使它们具有永恒的魅力。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的几千年绵延未绝的中华文明,卓绝痴 情地珍藏了前人的金石书画,却对身之所居的建筑和城市毫不珍惜。遗存下来的古建 筑不仅在时间的久远和作品的分量上远远不能和其他文明相比,甚至也不如东邻日本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木架建筑的优势: (一)取材方便:我国古代广袤的土地上到处的茂密的森林,木材易于加工; (二)适应性强: 由柱、梁、檩、枋等构件承重,墙并不承重;故有“墙倒屋不塌墙倒屋不塌”之说 ;房屋内部分隔自由,适应性强;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材本身有一定的柔性,木架结构又采用榫卯结合,使结构有 很好的减震和抗震作用。(应县木塔) (

3、四)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快,唐宋后使用建筑模数,大大加快施工速度。(欧洲古代 一些教堂往往花上百年才建成,明嘉靖时重建故宫三大殿只花了3年时间) (五)便于修缮、搬迁:结构具有可卸性。占地72万平米,大小房屋千幢,面积16万平方米,1407年开始建造,1420年全部完工。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1420年动工,1470年 完工。 法国巴黎凯旋门于1806年2月下令兴建,1836 年7月29日建成。比萨斜塔 前后花费了近一百八十年的时间。释迦木塔 丽江木架建筑的不足:(一)原料短缺:到宋代,建造宫殿的大木料已感紧缺,明清宫殿的建筑用木多从西南 、四川、东北等地采办;(二)易遭火灾: 木材易燃,北京紫

4、禁城三大殿多次遭火灾;木材受潮易朽;(三)简支梁体系:木架结构基本上为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2.建筑造形: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 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3.中国建筑的间: 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 不同的间组成一 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还可增加“又次间”、“又梢间”,而成为九间、十一间殿宇。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砖石拱 【抬梁式】: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 梁上立瓜 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

5、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 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佛光寺大殿梁架结构示意图【穿斗式木构建筑】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 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 ,以扩大空间。【井干式木构建筑】【砖石拱】建筑中多为砖拱、无梁殿;石拱用于城门、桥梁与墓室。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重檐、攒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 、囤顶、穹顶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 应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之前,世界上所有体系的古代建筑都是重视屋顶形象的,

6、只是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要防屋顶漏雨,而且还要保障木柱和墙壁不受雨淋,这就 需要屋顶有巨大的出檐,并且采用了独有的微微向上反曲的屋顶。重檐庑殿式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多 檐 攒 尖 式复合式重檐攒尖式布局: .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7.斗拱、雀替对于中国古典建筑而言,斗拱就是最基本的字母。斗拱的演变凝聚了中国古典建筑艺 术最本质的变化。8.台.台基.栏杆 “台”在古代早期曾经长期处于主角地位,著名的有春秋楚国的章华台和三国曹魏的 铜雀台。 到了明清,须弥座的雕饰已完全程式化,与之相呼应,石雕的栏杆也随之定型。这种 超出功能

7、需要的,装饰化、象征化咯额的栏杆,进一步夸张了台基的高度和层次感, 成为可与屋顶抗衡的建筑形式。9.门.阙.牌楼 大概世界上再没有一 种建筑体系会像中国古建筑那样不厌其烦地注意门形象的塑造。 在北京紫禁城,通向太和殿要经过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共五道性格 各异的门。紫禁城的后宫更是门影叠叠。 不仅如此,门有时还被从院中剥离出来,成为仅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例如牌楼。平遥古城门10.墙.城墙.长城 墙本身并不是建筑,但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又确实是建筑的一部分,因为没有院墙 ,就没有院;没有城墙就没有城;没有长城,就难保国土。 在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的城市是没有被城墙所围绕的,这就是中国人何

8、以名副其实地将 城市称作“城”;没有城墙的城市,正如没有屋顶的房屋,再没有别的事情比此更令 人不可思议。11.院.组群 重重庭院与座座建筑组成的群体构成法则是破解中国建筑之迷的金钥匙,中 国建筑的精神和价值也全部蕴涵于其中。 在北京紫禁城,当初的规划设计者敢于把几千座形式上基本雷同的建筑聚集 在一起;在北京天坛,当初的规划设计者敢于在4000余亩阔大的院落里稀疏 地点缀几个建筑组群,都是因为中国古人已熟练地掌握了庭院与建筑组群营 构的技巧,并把它扩展成为城市布局方面。 二、中国古典建筑文化: 从原始社会独立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的,木构为主,砖、石、竹、 土建筑为补充;结构体系完善,构造规范而严密

9、,类型丰富地建筑空 间,以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不断发 展、提高,对建筑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建筑才得以不断完善; 在近代与现代仍有极大的生命力:三、五十年代的建筑复古活动就 是证明;现代的旅游建筑、乡土建筑、仿古建筑以及成功的创新之中 ,都证明了其生命力; 东方建筑体系的始祖:在世界五大建筑体系中 ,中国建筑体系除 适用于本土,还影响到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蒙古等地,人口占世界的 1/3,是影响力最大的建筑体系; 独特的建筑风格:对木构的应用、加工、防护都有悠久而深入的研 究,如:台基、出檐、古漆等的应用,至使造型奇特,在世界建筑文 化中独树一帜; 独特的建筑设计理论: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 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宋朝的营造法式;元朝的梓人遗 制;明代的鲁班经、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以及流 传至今的民间口诀;也可以从古典建筑和古典建筑群的合谐与严谨的 构图中看出, 有一个体系完整、又富于哲理的创作理论指导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