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遗传变异育种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49334926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遗传变异育种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必修二遗传变异育种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必修二遗传变异育种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必修二遗传变异育种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必修二遗传变异育种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遗传变异育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遗传变异育种(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不遗传的变异 :环境条件改变引起可遗传 的变异 基因突变: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基因重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 构的变异 染色体数 目的变异 非整倍的变异 整倍的变异 单倍体 多倍体 生物的变异1 、D 2、D3、C 4、C过去的高中教材讲基因突变的原因时,强调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是在细胞分裂间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复制出现差错,从而引起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现行大纲版教材和课标版教材虽然虽然没有这样的叙述,但课标教材教师用书中的下列表格显然是支持上述说法的。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本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 了新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

2、。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 新基因,而是产生新的基因型 ,使不同性状重新组合。发生时间 及原因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 由于外界理化因素或自身生理因 素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 缺失。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随着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 了自由组合。条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 的相互作用。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 形成生殖细胞。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 化的原材料。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发生可能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在。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但是,课标教材教师用书上,还有这样的字句:“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

3、阶段,以及体细胞或生殖 细胞周期的任何时期。”“由于自然界中诱变剂的作用或 DNA复制、转录、修复时偶然出现的碱基配对错误所产 生的突变称自发突变。”这明显与上面表格中关于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及原因的说法矛盾,按照这两句话的意 思,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活细胞的任何时期。5 、C 6、C7、B 8、D缺失重复倒位基因突变交叉互换 10、DCC1-7 BABAA DC8、(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2)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3)基因重组 1/8 (4)基因频率的改变9、(1)D、F (2)不可育。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诱导使 之染色体数目加倍(3)该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由未受精的

4、 有性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4)810、1-5 ABDAB 6-10 BDCAA 11-12 BC13、(1)基因突变 细胞核 细胞分裂间期 转录 细胞核 翻译 核糖体 (2)GUA 密码子 CUU (3)常染色体隐性 HbSHbS HbAHbS 1/8 (4)CAT CTTCTA GAA (5)基因突变 可遗传变异 低频性 多害少利性14、(1)A (2)H2O H2O是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3)A15、(1)相同,因为和 或和 分别位于由一 条染色体复制产生的两条染色单体上。(2)不一定相同,因为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3)完全相同,因两个染色体是由同一个染色体

5、复制形成的。(4)完全相同,因两个体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 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且和 或和 都位于同 一染色体上。16、花药壁花粉粒(与亲本体细胞相同 ,基因型为BbRr)组织培养二倍体,基因型为 BbRr,可育,自交后 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组织培养单倍体,基因型为BR、 Br、bR、br,不育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二倍体,基因型为BBRR、 BBrr、bbRR、bbrr,可育,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植物的雄配子,染色 体数目减半,基因型为 BR、Br、bR、br)2N秋水仙素4NAA aa 3N2N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产生的子代多,统计更准确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AabbaaBb2、D秋水仙素在一

6、定浓度时会诱发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变异秋水仙素处理幼苗D一粒小麦 2N =X 1X 1 = 14山羊草2N = X 2X 2= 14 2N= X 1X 2= 14 不育二粒小麦 4N=X 1X 1X 2X 2= 28 自然加倍节节草2N = X 3X 3= 14 3N = X 1X 2X 3= 21 不育 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 6N= X 1X 1X 2X 2X 3X 3= 42 自然加倍黑麦2N = X4X4= 14 4N = X 1X 2X 3X4= 28 不育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8N= X 1X 1X 2X 2X 3X 3X4X4= 56 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 6N= X 1X 1X 2X 2

7、X 3X 3= 42 1-4 BBCA 5、1-5 DABDA 6-10 ADADB 11-12 AA14、(1)14 二 AB 高度不育 无同源染色体 ,联联会紊乱 (2)温度骤变骤变 自热热加倍 生殖 (3 )21 3 ABD (4)42 6 六 (5)先用普通小麦与黑麦进进行杂杂交,再将不育杂杂种 用秋水仙素处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即可。遗传图遗传图 解如下: 普通小麦AABBDD黑麦RR ABDR 秋水仙素AABBDDRR小黑麦15、生物的变异、育种5年高考 答案1、C 2、C 3、B 4、A 5、C 6、C 7、D 8、BCD 9、C 10、BCD 11、B 12、ABD 13、D

8、 14、A 15、D 16、C 17、B 18、D19.(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AaXbY aaXBXb 7/32 (2)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的转录,但影响翻译 (蛋白质的合成),并与遗传病是否发生及症状表现 (发病情况)有关 核糖体 (3)(小鼠)睾丸 解离固定液 醋酸洋红染 色 压片(只要有压片的操作均得分) 次级精母细 胞,精细胞,精原细胞 缺失20(1)优良性状(或优良基因) (2)减数分裂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 (3)2n 2n 3n-2n (4)获得基因型纯合的个体 保留所需的类型(其他 合理答案也给分)21 (1)显性 (2)基因突变

9、频率 不定向性 (3)结构和数目(4)自交 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 倍形成二倍体 (5)该水稻植株体细胞基因型相同显性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植物:自交、测交、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后秋水仙素加倍(像豌豆、小麦、水稻等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交的植物用自交的方法最佳)动物:测交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杂交(性状相同的亲本杂交、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提高品种纯合度:自交P AAbb aaBbF1 AaBb Aabb紫色 白色1 : 122.(1)两对 (2)AaBb aabb、AAbb、aaBB(3)AAbbaaBb AabbaaBB自交F2 9A B (紫色),3A bb(白色) ,3aa

10、B (白色) ,1 aabb(白色)9 (紫色) : 7(白色)(4)紫色:红色:白色=9:3:4 (5)TDNA 标记基因 复制原点23.(1)BCD (2)竞争关系 (3)营养成分 (4)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温度(或pH) 单位时间内植酸的降解量(或植酸降解 产物的生成量) (5) F2 1/924.(1)单倍体 (2)使幼苗产生突变 抗除草剂功能 (3)数目加倍 抗性植株 (4)纯合敏感植株(非抗性植株) 后代全部为敏 感植株 该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基因控制25.(1)a aaBb 矮生红累:矮生黄果=31 (2)13或11 正常或矮生 (3)Y Y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

11、酸的改变比X突变体 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 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 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氢基 酸后都改变)。 (4)答案一: b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 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 c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赤霉素含量和株高答案二: b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 测定 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测 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作要求 ) 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 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 株中过量表达后,该植殊赤霉素含量增加,

12、株高增加。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 物性状。26.(1)杂交 2/3 (2) (3)C 基因突变发生的频 率极低且不定向性 (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100% (5)将矮秆小麦与高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杆, 子二代高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 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 或将矮秆小麦与高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下,如果两者 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 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27. (1)RrBb (2)RRbb rrBB (3)可育 结实 24条 (4)可育 结实 24条 (5)自然加倍 基因型纯合 基因型杂合 (6)将植株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 倍植株,子代性状分离的是花药壁植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