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30960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岳麓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时课时 2 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1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2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4 “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主干梳理考点一 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租佃关系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2)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3)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4)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手工

2、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私(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手工业 成就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 明清时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 大宗产品。 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3)工商业市镇兴起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2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3、” ;名镇有松江镇、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等。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4)会馆与 商帮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闽商、宁绍商人的势力最为强大。)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时间:明代(中后期)。 地点:江南。 行业:丝织业。 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发展缓慢。)(4)发展缓 慢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 官府的沉重剥削。 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传统政策。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 根本原因:落后

4、的封建制度的阻碍。)考点二 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继续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沿革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3)影响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巧学妙思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微点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

5、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3(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构图解史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概念辨析 “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2)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漫画解史 清“闭关锁国”政策实质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1史实概念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

6、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2史论概念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雇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3史学争鸣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了社会转型,已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进步思想的产生等,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点;一种观点认为4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

7、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主题一 “落日余晖”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史料研读史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 “商人贸于四方” ;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 ;“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史料三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

8、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解读史料1史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2史料二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3史料三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 “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运用史料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答案 (1)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2)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9、3)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5(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10、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主题二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史料研读史料一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战国)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史料二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史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 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史料四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

11、之无方,故自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解读史料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史料“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说明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稳定。2史料二为后人专著。史料“挟其重资,多买田地”说明商人积累的资本投向田地(农业),影响了工商业的资本积累。3史料三为后人文献史料,说明明代政府通过法律规范商业和对外贸易。4史料四为历史评论,解读注意省略号的分层作用。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反映了“海禁”政6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沿海居民贫困化的严重社会问题。运用史料1根据史

12、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指出古代倡导重农抑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 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稳定。2根据史料三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答案 (1)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2)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依据史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答案 (1)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

13、后于世界潮流。史论归纳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真题研析考法 1 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考题 1】 (2017课标全国,2

14、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7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前中期,官员不允许饮食器具上使用玉制器皿;到了明朝后期,这种限制取消且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玉制器皿。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的一部分,并且从以前的上层专用到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影响到了封建等级制度,B 项正确;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 A 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

15、皿的规定,多是出于政治考虑,C 项错误;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D 项错误。答案 B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从“明前中期”到“明后期”反映了时间的变化历史解释从明前中期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的阐释考法 2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清代商业的繁荣【考题 2】 (2017天津文综,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

16、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 BC D解析 由所学可知:景德镇在江西省,图中位置应为。排除 A 项。结合材料“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朱仙镇在佛山、汉口两镇8以北,图中位置应为,B 项正确。答案 B【素养解读】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清代、朱仙镇和景德镇体现了时间和空间史料实证题干地图反映了清代商业发展的繁荣局面连线历史专家【命题素材】 明清时期中西方经济的比较反观中国,直到 15 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 16 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闭关自守,以天朝大国自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