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16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30854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16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16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16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16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16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16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16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1616 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兰州高三质检)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 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 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 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解析:据材料“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城市的经

2、济功能不断增强,故 B 正确。政治因素没有始终主导城市发 展,故 A 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不是左右城市变迁的主要因素,故 C 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故 D 排除。 答案:B 2(2018银川高三调研)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借机 垄断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困难。汉武帝时期,颁布盐铁官营和均输平 准的政策,将盐铁经营和市场物资供应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之下。材料说明汉武帝( ) A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B有效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 C有效打击了商人的投机行为 D积极谋求社会秩序的稳定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是“汉初,私

3、人经营盐、铁,垄断民生行业,造成国家财 政困难;汉武帝时期一改前期政策,实行国家工商管理体制” ,这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国家 经济干预方式调整商业,以保障国家财政所需,A 项正确。BC 是汉武帝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调整商业政策带来的结果,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 项属于目的,但与题干中“造成国 家财政收入困难”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答案:A 3(2018济南高三诊断)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 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 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 城市经济

4、的变迁( )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唐朝时期我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唐宋时期城市 “坊市制”的崩溃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市场和中小城市产生,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商品 化,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仅仅说明农村经济走向依存市场的方向,并未说明实现了商品化, 故 D 项错误,故选 C。 答案:C 4(2018中山高三期末)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 提出“务完物,无息币” 。材料主要

5、是指( )2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C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解析:材料“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说明的是范蠡认为商品、货币在市 场经营中应该像流水似的顺畅,快速周转,强调薄利多销,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 中没有体现出投资的多元化,故 A 项排除;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答案:B 5(2018哈尔滨高三期末)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 3%,国家权 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 “恤 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

6、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政府对商业的征税比农业税要低,甚至政府“优商” “恤商” , 故可知政府对商业的政策较为灵活,B 项正确。题干强调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与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古代中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A。题干没有涉及 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只是强调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排除 C。D 项说法错误, 商人地位在古代中国较低,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 答案:B 6(2018衡阳高三评估)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

7、非 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解析: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徽商在发财致富后,将大量财富投入购置田产、修建祠堂等 非生产领域,工商业无法扩大生产,只能起到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的作用。故答案为 A 项。 建祠、修家谱是维护宗法制度的体现,排除 B 项;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做法深 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排除 D 项。 答案:A 7(2018惠州高三统测)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 贩棉花列肆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

8、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 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私营手工业占到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已经渗透浙江农村 C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松弛 D当地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本质”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一些棉 纺织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也投入到生产领域,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购进棉花或棉布,分发 给当地男女居民纺纱或织布成品,再销售给商人,表明商品经济已经渗透浙江农村,故 B 项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明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 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3答案:B 8(2018大同高

9、三摸底)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 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 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开始于隋唐时期 B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 C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 D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从材料中钱穆的叙述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 它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所以 A 选项错误。B 选项说法正确,这是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C 选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D 选项说法错误,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封建制度始终,无法消除。答案:B 9(2018张家口高三期末)汉代董仲舒、

10、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 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 ;近代孙中山曾多次 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保护田庄经济 B发展商品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限制土地兼并 解析:在井田制之下劳动者必须先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私田。由于每家拥 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生活,选项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经 济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产物而和井田制无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对田地的重视是发 展农业经济而非商品经济,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孙中山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11、 答案:D 10(2018成都高三统测)“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其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 济的需要,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可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 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故选 A 项。 答案:A 1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 “(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 不通,民生

12、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 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 B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C加剧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出超 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 解析:“富者贫,贫者困”等字眼强调“海禁”政策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即 选项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的商品化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 除;是不利于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出超、入超的4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答案:D 12(2018兰州高三统测)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

13、放的心态 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 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 观因素是( ) A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 B朝贡贸易束缚了对海洋的认知 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 D以农立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国策 解析:面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本能地选择了闭关、海禁,西方殖民 者侵扰是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选项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护封建 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属于主观因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束缚了对海洋的“认识” 也属于主观因素,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自

14、己制定的国策属于主观因素而非客观 因素,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 13(2018福州高三质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16541722)时“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 。这些商人从 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颜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 的方言这些人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结队,以相互照应;尤其是 因为商业的竞争,而必须形成团队

15、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 关系为背景,结成团体,俗称“客帮” 。这种客帮商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 各自的商业网络。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在经商的城镇建立会馆,他们还与 当地官场、民间密切往来,以取得当地政治、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贸易规模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中古社会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贸易的 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商人阶层,并逐渐在西欧社会发挥着主 导作用。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 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15 至 18 世纪是商业居主导地

16、位的时代,贸易尤 其是对外贸易不仅对商人至关重要,它尤其与民族国家的繁荣联系起来。贸易发展的 结果是商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阶级的兴起,依靠经济实力,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 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 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 社会地位。 摘编自马世力、滕海键 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国“客帮”与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在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解析:第(1)问,中国“客帮”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得出他们是封建式的商人群体,主 要从事贩运贸易,重视地域血缘关系,重视协调社会关系。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根 据材料二得出是新兴力量并逐渐主导国家政治生活,采用新的商业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