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6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微专题强化突破11“共隔膜”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30616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6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微专题强化突破11“共隔膜”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6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微专题强化突破11“共隔膜”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6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微专题强化突破11“共隔膜”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6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微专题强化突破11“共隔膜”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6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微专题强化突破11“共隔膜”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6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微专题强化突破11“共隔膜”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强化突破专题强化突破 11“11“共隔膜共隔膜”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电解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一、选择题1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含 NO的酸性工业废水,某电极反应式为 32NO12H10e=N26H2O,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3A电源正极为 A,电解过程中有气体放出B电解时 H从质子交换膜左侧向右侧移动C电解过程中,右侧电解液 pH 保持不变D电解池一侧生成 5.6 g N2,另一侧溶液质量减少 18 g解析:选 C。A根据电极反应式可知,插入废水中的 Pt 电极为阴极,B 为直流电源的负极,则电源正极为 A,电解过程中有气体放出,A 项正确;B左侧电极为阳极,水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在

2、阳极放电生成氢离子,氢离子从质子交换膜左侧向右侧移动,B 项正确;C阳极电极反应式为 4OH4e=O22H2O,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NO12H10e=N26H2O,转移 20 mol 电子时,阳极生成 20 mol 氢离子,而阴极 3消耗 24 mol 氢离子,氢离子浓度减小,pH 增大,C 项错误;D根据电极反应式,阳极电极反应式为 4OH4e=O22H2O,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NO12H10e=N26H2O,电解池阴极生成 5.6 g N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5.6 3g28 g/mol102 mol;每有 2 mol 水电解转移 4 mol 电子,则阳极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1 mol18

3、g/mol18 g,D 项正确。2高铁酸盐在能源环保领域有广泛用途,用镍(Ni)、铁作电极电解 NaOH 浓溶液制备高铁酸盐 Na2FeO4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镍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2H2O2e=H22OHB铁是阳极,电极反应为 Fe2eOH=Fe(OH)2C若隔膜为阴离子交换膜,则 OH自右向左移动2D电解时阳极区 pH 降低、阴极区 pH 升高,最终溶液 pH 不变解析:选 A。A用镍(Ni)、铁作电极电解 NaOH 浓溶液制备高铁酸钠(Na2FeO4),铁失电子生成高铁酸根,则铁作阳极,镍作阴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阴极放电生成氢气,则电极反应式为 2H2O2e=H22O

4、H,A 项正确;B根据上述分析,铁是阳极,电极反应为Fe8OH6e=FeO4H2O,B 项错误;C若隔膜为阴离子交换膜,则 OH自左向右24移动,C 项错误;D电解时阳极区的电极反应为 Fe8OH6e=FeO4H2O,pH 降低,24阴极区电极反应为 2H2O2e=H22OH,pH 升高,电池的总反应为Fe2H2O2OH=FeO3H2,最终溶液 pH 降低,D 项错误。243电解硫酸钠溶液联合生产硫酸和烧碱溶液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阴极和阳极均为惰性电极。测得同温同压下,气体甲与气体乙的体积比约为 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 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B产物丙为硫酸C离子交换膜 d 为阴离子交换

5、膜Da 电极反应式:2H2O2e=H22OH解析:选 B。由气体甲与气体乙的体积比约为 12 可知,甲为氧气,a 电极发生反应:2H2O4e=O24H,乙为氢气,b 电极发生反应:2H2O2e=H22OH。则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产物丙为硫酸,产物丁为氢氧化钠,c 为阴离子交换膜,d 为阳离子交换膜。4因存在浓度差而产生电动势的电池称为浓差电池。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开始先闭合 K2,断开 Kl,一段时间后,再断开 K2,闭合 Kl,形成浓差电池,电流计指针偏转(Ag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闭合 K2、断开 Kl一段时间后,X 电极质量增加B闭合 K2、断开

6、 Kl一段时间后,右池c(AgNO3)增大C断开 K2,闭合 K1,X 电极发生氧化反应3D断开 K2,闭合 K1,NO从左池向右池移动 3解析:选 D。A闭合 K2,断开 K1后,X 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银,质量增加,故A 正确;B闭合 K2,断开 K1后,阳极金属银被氧化,阴极析出银,NO向阳极移动,右池 3AgNO3浓度增大,左池 AgNO3浓度减小,故 B 正确;C断开 K2,闭合 K1后,X 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 C 正确;D断开 K2,闭合 K1后,形成浓差电池,电流计指针偏转(Ag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可知 Y 为正极,X 为负极,NO从右池向左池移动,故 D 错误。 3

7、5已知反应:2CrO(黄)2HCr2O(橙)H2O,设计图示装置(均为惰性电极)电2427解 Na2CrO4溶液制取 Na2Cr2O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rO生成 Cr2O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不能通过电解方法获得2427B电源左侧是正极C右侧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2H2O2e=H22OHDNa从右侧通过 Na交换膜进入左侧解析:选 D。A已知反应:2CrO(黄)2HCr2O(橙)H2O,电解时阳极区2427水中氢氧根离子失电子,同时生成氢离子,氢离子浓度增大,化学平衡向右移动,CrO生成 Cr2O,所以能通过电解方法获得,错误;B根据图示可知左侧 H放电,左侧是2427阴极,所以电

8、源左侧是负极,错误;C右侧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H2O4e=O24H,错误;D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左侧为阴极,所以 Na从右侧通过Na交换膜进入左侧,正确。6用二甲醚燃料电池做电源,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 K2SO4溶液可制取 H2SO4和 KOH,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 为 KOHBA 口导出的物质为 H2SO44C二甲醚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CH3OCH33H2O12e=2CO212HD若燃料电池通入 CH3OCH3(g)的速率为 0.1 mol/min,2 min 时,理论上 C 口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 26.88 L解析:选 D。根据图示可知 D 出口处的电

9、极与燃料电池的负极连接,为阴极;A 出口处的电极与燃料电池的正极连接,为阳极。电解 K2SO4溶液,实质是电解水,在阳极是 OH放电产生 O2,附近的水溶液中c(H)增大;在阴极是 H放电产生 H2,附近的水溶液中c(OH)增大,所以 A 口导出的物质为 H2SO4溶液,B 是 O2;C 是 H2,D 是 KOH 溶液,Y 为 KOH;选项A、B 正确;在二甲醚燃料电池的负极,二甲醚失去电子变为 CO2逸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选项 C 正确;根据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可知,每有 1 mol CH3OCH3发生反应,转移电子 12 mol,若燃料电池通入

10、CH3OCH3(g)的速率为 0.1 mol/min,2 min 时,反应的 CH3OCH3的物质的量是n(CH3OCH3)0.1 mol/min2 min0.2 mol,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0.2 mol122.4 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n(H2)2.4 mol21.2 mol,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V(H2)1.2 mol22.4 L/mol26.88 L,但是由于没有指明气体所处的环境,因此不能确定气体的体积大小,选项 D 错误。二、非选择题7H3PO2可用电渗析法制备。 “四室电渗析法”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阳膜和阴膜分别只允许阳离子、阴离子通过):(1)写出

11、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2)分析产品室可得到 H3PO2的原因:_。(3)早期采用“三室电渗析法”制备 H3PO2:将“四室电渗析法”中阳极室的稀硫酸用H3PO2稀溶液代替。并撤去阳极室与产品室之间的阳膜,从而合并了阳极室与产品室。其缺点是产品中混有_杂质。该杂质产生的原因是_。解析:(1)阳极为水电离出的 OH放电,电极反应式为 2H2O4e=O24H。(2)阳极室中 H穿过阳膜进入产品室,原料室中 H2PO穿过阴膜扩散至产品室,二者 2反应生成 H3PO2。(3)在阳极区 H2PO或 H3PO2可能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即生成物中会混有 PO。 234答案:(1)2H2O4e=O24H5(2)阳极室中 H穿过阳膜扩散至产品室,原料室中 H2PO穿过阴膜扩散至产品室,二 2者反应生成 H3PO2(3)PO H2PO或 H3PO2被氧化3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