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30610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4 4 章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章末综合检测(四)(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1保罗克拉兹等三位科学家因在氟利昂和臭氧层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B过氧化氯的结构式为 OClClOC臭氧分子最终转变成氧气分子D过程中一氧化氯断键形成过氧化氯解析:选 B。题图中反应历程为ClO3ClOO2,ClOClOClOOCl,ClOOCl日光2ClO2。A 项,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没变;B

2、项,根据图示判断过氧化氯的结构式为 ClOOCl;C 项,该过程的总反应为 2O33O2;D 项,过程中 ClOClOClOOCl,一氧化氯断键形成过氧化氯。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现象解释A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浓硝酸不稳定,生成的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B淀粉KI 溶液中通入适量 Cl2,溶液变蓝Cl2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C向某溶液中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该溶液中含有 SO24D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产生白雾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解析:选 A。 淀粉KI 溶液中通入适量 Cl2,会生成单质碘,

3、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变蓝,B 不正确;SO、Ag有干扰,C 不正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稀释浓硫酸会放出大量23热,氯化氢具有挥发性,温度越高,其挥发性越强,D 不正确。3如图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气体的装置,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2选项X收集气体YA碱石灰氯化氢水B碱石灰氨气水C氯化钙二氧化硫氢氧化钠D氯化钙一氧化氮氢氧化钠解析:选 C。A氯化氢是酸性气体,能和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发生反应,A 错误;B氨气密度小于空气,采用此方法收集氨气时应该是短导管进,长导管出,B 错误;C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能用中性干燥剂氯化钙干燥,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二氧化硫尾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

4、吸收,C 正确;D一氧化氮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且一氧化氮尾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D错误。4用下面的方案进行某些离子的检验,其中方案设计最严密的是( )A检验试液中的 SO: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24稀硝酸BaCl2溶液B检验试液中的 SO: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24足量稀盐酸BaCl2溶液C检验试液中的 I:试液深黄色溶液深黄色溶液H2O2淀粉溶液D检验试液中的 CO:试液白色沉淀沉淀溶解23足量BaCl2溶液足量稀盐酸解析:选 B。A 选项中先加入稀硝酸,如果溶液中没有 SO而存在 SO,硝酸可能2423将 SO氧化成 SO,最终也会出现白色沉淀,且无法排除

5、Ag的干扰,A 选项错误;B2324选项中先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排除 SO、Ag等离子的干扰,然后加入 BaCl2溶液产生23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存在 SO,B 选项正确;C 选项中如果溶液中存在 I,I具有24还原性,被过氧化氢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溶液显蓝色,但是 C 选项中最终溶液没有变蓝色,C 选项错误;D 选项中如果存在 SO,也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D 选项错误。235已知一定条件下 A、B、C、D 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 A 为 Fe,D 为氢气,则 B 一定为酸B若 A、D 为化合物,B 为水,则 C 一定是气体单质C若 A、B、C、D 均为化

6、合物,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3D若 A、B、C、D 均为“10 电子”微粒,且 C 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 D 常温下一定呈液态解析:选 D。A3Fe4H2O(g)Fe3O4 4H2,错误。=高温B3NO2H2O=2HNO3NO,错误。C若 A、B、C、D 均为化合物,3NO2H2O=2HNO3NO,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若 A、B、C、D 均为“10 电子”微粒,且 C 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符合要求的是 NHOH 4NH3H2O,则 D 是水,在常温下呈液态,正确。=6已知 X 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A 与 X 反应的转化关系如

7、图所示,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X 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 X 的强酸性B若 A 为铁,则足量 A 与 X 在室温下即可完全反应C若 A 为碳单质,则将 C 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一定可以观察到白色沉淀产生D工业上,B 转化为 D 的反应条件为高温、常压、使用催化剂解析:选 D。由“X 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可推知 X 为浓硫酸,结合框图分析可推知 B 为 SO2,D 为 SO3。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A不正确;铁在室温下遇浓硫酸发生钝化,需加热才能发生反应,B 不正确;若 A 为碳单质,则 C 为 CO2,CO2气

8、体过量时,生成碳酸氢钙溶液,观察不到白色沉淀产生,C 不正确。7有 a、b、c、d、e 五种气体,现进行下列实验:(1)a 和 b 混合气体变红棕色(2)c 和 d 混合产生白烟(3)c 和 e 分别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都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4)b 和 e 分别通入氢硫酸中都产生淡黄色浑浊则 a、b、c、d、e 依次可能是( )AO2、NO、HCl、NH3、CO2BO2、NO、NH3、HCl、SO3CNO、O2、NH3、HCl、SO2DHCl、CO2、NH3、H2S、CH4解析:选 C。由 a 和 b 混合,气体变成红棕色,可知 a 和 b 分别为 NO 和 O2中的一种;b 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

9、黄色浑浊,则 b 为 O2,a 为 NO;c 和 d 混合产生白烟,则 c 和 d 分别为 NH3和 HCl 中的一种;c 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则 c 为 NH3,d4为 HCl;e 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e 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 e 可能为 SO2。8.如图所示装置中,试管内的 FeI2溶液中滴有 KSCN 溶液,实验中控制通入 Cl2的速度,试管内先观察到紫色,后观察到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 Cl2中含较多 HCl,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倒吸现象B通入足量 Cl2后,振荡试管,下层变紫色,上层变红色C该实验可验证氧化性:Cl2I2Fe3D

10、试管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 Fe22ICl2=I2Fe32Cl解析:选 B。A 项,导管通入 CCl4层中,CCl4能起到缓冲作用而不会发生倒吸现象;B项,3Cl22FeI2=2FeCl32I2,振荡后 I2由水层转移到 CCl4层,故下层溶液呈紫色,上层溶液中 Fe3遇 KSCN 变红色;C 项,由实验现象及发生的反应知氧化性:Cl2Fe3I2;D 项,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4I3Cl2=2I22Fe36Cl。9下列检验方法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检验方法A向沸水中滴加饱和 FeCl3溶液,制备胶体用可见光束照射B确认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 CuSO4将反应后溶液转入盛有水的

11、烧杯中C区分 AgNO3溶液和 Al2(SO4)3溶液分别取少量溶液,滴加 BaCl2溶液D证明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不是 Cl2用 CCl4充分萃取,将红布条分别浸入分层后的溶液中解析:选 C。A向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 FeCl3溶液,当液体变为红褐色时,就制备得到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可以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故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可以,因此可用于鉴别胶体,正确。BCu 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发生反应产生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硫酸铜在水溶液中呈现蓝色,因此可鉴定硫酸与铜发生了反应,正确。C滴加 BaCl2溶液后,BaCl2分别与 AgNO3和 Al2(SO4)3反应生成 AgCl 和 Ba

12、SO4沉淀,二者都是白色的,因此不能鉴别二者,错误。D把红布条浸入经四氯化碳萃取后的溶液中,不能使干燥的红布条褪色,证明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不是 Cl2,而是氯气与水反应产生的HClO,正确。10一定量的 CuS 和 Cu2S 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 HNO3中,收集到气体V L(标准状况),5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 Cu2和 SO)加入足量 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24得到 CuO 12.0 g,若上述气体为 NO 和 NO2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 11,则V可能为( )A9.0 L B13.5 LC15.7 L D16.8 L解析:选 A。若混合物全是 CuS,其物质的量为 12

13、.0/800.15 (mol),转移电子数为 0.1581.2 (mol)。收集到的两种气体体积相等,则二者物质的量相等,设 NO、NO2均为x mol,由转移电子数守恒得 3xx1.2,计算得x0.3,此时气体体积V0.622.413.44(L);若混合物全是 Cu2S,其物质的量为 0.075 mol,转移电子数为 0.075100.75(mol),同理,设 NO、NO2均为y mol, 3yy0.75,计算得y0.187 5,气体体积V0.37522.48.4(L),则V在 8.413.44 L 之间,因此选 A。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50 分)11(12 分)金刚石、S

14、iC 具有优良的耐磨、耐腐蚀特性,应用广泛。(1)一定条件下,Na 与 CCl4可制备金刚石,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回收其中的 CCl4的实验操作名称为_。推测该反应的类型为_。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D离子反应(2)已知:Si2NaOHH2O=Na2SiO32H2。在高温电炉中碳和 SiO2反应可制得SiC,同时生成 CO,其粗产品中杂质为 Si 和 SiO2。写出电炉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每有 1 mol SiC 生成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现将 20.0 g SiC 粗产品加入到过量的 NaOH 溶液中充分反应,收集到 0.1 mol 氢气,过滤得 SiC 固

15、体 11.4 g,滤液稀释到 1 L,则硅酸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3)下列关于金刚石、SiC 和单质 Si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A金刚石、SiC 和单质 Si 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金刚石和石墨、晶体硅和无定形硅分别互为同素异形体C金刚石和单质硅都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D金刚石、SiC 和 Si 晶体结构类似解析:(1)根据信息判断两者反应后的产物为氯化钠和金刚石,该反应既属于置换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氯化钠和金刚石均不溶于四氯化碳,因此要将四氯化碳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应该用过滤的方法。 (2)根据信息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iO23CSiC2CO,根=高温据碳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降可推知每有 1 mol SiC 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4 mol。粗产品中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是硅和二氧化硅,产物都有硅酸钠,而硅和氢氧化钠反应还有氢气生成,由生成氢气的量和固体物质减少的量可以确定粗产品中硅和二氧化硅6的量,根据硅元素守恒可以确定稀释后硅酸钠的浓度。(3)金刚石不导电,不是半导体材料,C 不正确。答案:(1)过滤 BC(2)SiO23CSiC2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