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微专题强化突破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30607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微专题强化突破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微专题强化突破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微专题强化突破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微专题强化突破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微专题强化突破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微专题强化突破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专题集训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微专题强化突破微专题强化突破 6 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一、选择题1四支试管中分别充满 NO、SO2、NO2、Cl2中的一种,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放置后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其中原试管充满 NO2的是( )解析:选 B。根据 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是反应前的 ,对应 B 项;NO 难1 3溶于水,对应 D 项;S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1 体积水溶解 40 体积 SO2,对应 A 项;Cl2对应C 项。2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了干燥气体 a,将滴管中的液体 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 f,烧杯中的液体 c 呈喷

2、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 a 和 c 分别是( )选项a(干燥气体)c(液体)ANO2水BCO24 molL1盐酸CCl2饱和 NaCl 溶液DNH31 molL1盐酸解析:选 D。A 项,3NO2H2O=2HNO3NO,能形成喷泉,但水不能充满烧瓶;B 项,CO2不能溶于盐酸,不能形成喷泉;C 项,Cl2不溶于饱和 NaCl 溶液,不能形成喷泉。3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 X,滴管内盛有液体 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 Y滴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小气球 a 鼓起。气体 X 和液体 Y 不可能是( )AX 是 HCl,Y 是饱和食盐水BX 是 CO2,Y 是稀硫酸CX 是 SO2,Y

3、 是 NaOH 溶液DX 是 NH3,Y 是 NaNO3溶液解析:选 B。当滴入的液体 Y 将锥形瓶中的气体 X 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2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 a,使它鼓起来。CO2不溶于稀硫酸也不与其反应,所以不可能是 B 项,其他选项均可使小气球 a 鼓起。二、非选择题4NH3及铵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1)用 NH4Cl 和 Ca(OH)2制备 NH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A B C D E F G H(2)按如图装置进行 NH3性质实验。先打开旋塞 1,B 瓶中的现象是_,原因是_,稳定后,关闭旋塞 1。再打开旋塞 2,B 瓶中的现象是

4、_。解析:(1)制备氨气时,加热固体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所以制备装置应选取装置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因此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应选取装置 C;氨气极易溶于水,应防止发生倒吸,因此尾气处理装置应选取装置 G。(2)A 瓶的压强大于 B 瓶,因此当打开旋塞 1 时,A 瓶中的氯化氢进入 B 瓶中,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可以看到 B 瓶中有白烟生成。由于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导致 B 瓶中的压强降低,且 B 瓶中的氯化氢相对过量,因此当打开旋塞 2 时,石蕊水溶液会被倒吸入 B 瓶中,遇氯化氢溶液变红色。答案:(1)A、C、G(2)有白烟生成 A 瓶中的氯化氢移动到 B 瓶中,与 B 瓶

5、中的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能看到白烟 石蕊水溶液进入 B 瓶中,溶液的颜色变红5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3(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用图 1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该实验的原理是_。如果只提供如图 2 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2)利用图 3 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ACu 与稀盐酸BNaHCO3与 NaOH 溶液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3)在图 3 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

6、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A浓硫酸 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 1、2 是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 3 是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原理相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即圆底烧瓶内与烧杯(或锥形瓶)液面外产生压强差。(1)图 1 引发喷泉,只需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图 2 则需先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发现有气泡冒出后,移去热毛巾即可。(2)能在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气体,使压强大于圆底烧瓶内压强方可,故应选 NH4HCO3和盐酸,其他要么不反应,要么反应不生成气体或

7、产生气体很少,故不能形成喷泉。(3)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使瓶内酒精汽化也会形成喷泉。(4)图 1、2 导致上部压强减小,图 3 导致下部压强增大,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均与图 3 原理相似。答案:(1)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部分 NH3溶于少量水中,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水喷入圆底烧瓶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2)D (3)A (4)减小 增大 36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 NH3和 HCl 的有关性质。实验前 a、b、c 活塞均关闭。4(1)若要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2)若先

8、打开 a、c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解析:(1)打开 a、b 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由于 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2)先打开 a、c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烧瓶中的气压迅速减小,烧瓶中的 HCl 气体会流向烧瓶中,且与 NH3化合生成 NH4Cl 而产生白烟。(3)在(2)基础上,若关闭 a 活塞,打开 b 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若打开 b 活塞,不关闭 a活塞,烧瓶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和中,形成双喷泉。答案:(1)先打开 a、b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a、b 活塞)(2)烧瓶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3)先打开 a、c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 a 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c 活塞),片刻后,关闭 a 活塞,然后打开 b 活塞 先打开 a、c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 a 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c 活塞),片刻后,打开 b 活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